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什么
一、政治
1.经济效益: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近年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使得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快速发展和日益开放的中国正在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国向新兴工业国、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在上海举办世博会,将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次重要机遇,将有力地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抓住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机遇,做好各方面工作,通过这些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世博会的举行可以带来旅游、城市规划、就业等众多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甚至也将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上海来说,要按照中央批准的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进一步开拓创新、扩大开放、坚持发展,朝着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迈进,搞好2010年世博会的基础设施、财政预算、展览计划、参观接待等的系统规划和筹办工作。我们相信,一个日益开放、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有着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上海,一定能够出色地、高水平地举办好2010年世博会。
2.文化生活
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
通过建筑、音乐、戏曲、舞蹈等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甚至摩擦中得以延绵,中华文化的内涵将得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实体将得以发展。
上海世博会期间,预计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娱乐活动将达到2万场,而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将成为上海世博会2万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上海世博会特别鼓励具有中国元素的原创作品在世博会上进行首演,人们共同期待着上海世博会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一个崭新起点。
要充分发挥好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提振市场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关键要着眼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进一步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加快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在筹备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里程碑。
3.政治生活
“申博”成功,是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坚定支持的结果,是举办城市上海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结果。中国政府是重信用、负责任的政府,一定信守承诺,确保遵守《国际展览局公约》的规定,保证采取一切措施为所有参展人员及展品提供优惠,保证在财力上给予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支持。中国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拥有可靠的物质基础,拥有广泛的公众支持,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举办一届世博会历史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界博览会。
中国取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实现了世博会历史上举办国的突破。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它将极大地扩大国际展览局在中国及全世界的影响,推动国际展览事业在中国及全世界的普及。可以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为各国工商业界创造“共赢共荣”的巨大商机,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哲学生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只有各部分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体发挥最大的效益。世博会是扩大国内地区合作的一个助推器,将对长江三角洲、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同样离不开全国的支持。上海要利用举办世博会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旅游、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方面,更长远地看,世博会不仅带动上海的发展,更会带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落的发展,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带。
但是,我们也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人均GDP为 4500美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但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和声誉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为此,上海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搞好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的工作,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借举办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面貌。
申办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志行千里者,不中道而辍足"。许许多多的对世界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技术产品均是在世博会展出后迅速推广的。因此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我们能够大有作为的前提是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期, 世博会都需要中外企业携手合作,优势互补。特别是世博会的规划、建设、展示以及后续利用,都要求世界一流水平。对于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企业来说,正是一个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累外向型经济发展经验的最佳机会。因此政府要适当调整城市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让世博会真正成为我们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的难得契机,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加速器"。
二、地理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2.1℃ 。本市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6年平均气温18.4℃,日照1638.2小时,降水量1042.6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地理位置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度51分至122度12分,北纬30度40分至31度53分之间,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趋势是由东向西低微倾斜。以西部淀山湖一带的淀泖洼地为最低,海拔仅2米~3米;在泗泾、亭林、金卫一线以东的黄浦江两岸地区,为碟缘高地,海拔4米左右;浦东钦公塘以东地区为滨海平原,海拔4米~5米。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佘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等岩岛。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为上海境内最高点。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约10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约120公里。陆海岸线长约172公里。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公里。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地势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交通
上海市的公交交通,其线路、车辆、载客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上海港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枢纽港,共有47个客运站,长途班线1611条,可抵达全国14个省市的660个地方。全市已形成了由地面道路、高架道路、越江隧道和大桥以及地铁、高架式轨道交通组成的立体型市内交通网络。
铁路
经过上海境内的主要客运铁路线有两条——即北端的沪宁线(京沪线的一段)和南端的沪杭线。大部分沪宁线列车停靠上海火车站,沪杭线停靠新落成的上海南站。此外,上海西站和梅陇站在上海南站落成时停止了客运业务。
公共交通
上海的城市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公共汽车线路数量1000多条,营运车辆1.8万多辆,日均客运量约780万人次,承担着65%的市域公共客运量,是世界上线路最多的城市之一。出租汽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有出租汽车企业27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出租汽车近43000辆,旅游包车和租赁车等7000多辆。全行业日均客运量逾300万人次,约占上海客运总量的25%。
此外,上海还拥有全国最长里程的轨道交通系统共八条,包括地铁、高架轻轨和磁悬浮线等,营业里程200余公里,已形成“十字加一环”的网络格局。日均客运量约130万人次,占市域公共客运总量的10%。
轨道交通
上海轨道交通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营运,是中国大陆地区继北京、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建造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最早的地铁1号线于1993年1月9日进行试通车,计划第一列车从新龙华(现上海南站站)开往徐家汇,列车由内燃机车调车至新龙华车站。由于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没有经验,导致上行线供电触网无法送电,最后只能将列车调车回梅陇车辆段。第二天即1993年1月10日,上海地铁历史上第一列列车在新龙华至徐家汇区间进行了试通车(中国地铁建成后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试通车,不载客运行;试运营,载客运行;正式运营,通过国家正式验收)。1995年4月间投入试运营。2006年统计客运量为6.49亿人次。
机场港口
上海拥有虹桥国际机场(国内航线和国际定点航线)和浦东国际机场(国内和国际航线)共两座机场。上海港是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2007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6亿吨。上海也是仅次于新加坡的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口,2007年全年吞吐量为2615万标准集装箱。
三、历史
改革开放
百年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现代变迁的缩影;最近三十年来,上海继深圳之后,走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在这30年中,这座城市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展露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的振兴和发展插上了改革开放的翅膀。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上海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改革,奋力进取,积极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跨世纪时代特征、联系上海实际并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心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上海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面对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上海人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抓住机遇,全面实施“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宏伟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埋头苦干、艰苦创业。他们从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发展方针、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到培育经济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新的发展思路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