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在科学课上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进行直接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却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作用。
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其目的在于增进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比如“折形状”相关的教学内容,出发点是测试不同形状的承重能力。但有些老师却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以表明这节科学课引导学生应用了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意义。
学科融合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自然介入和参与,不应牵强为之。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某些教师为了能将工程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和“碉堡”,再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用以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为牢固。显然,这些活动与本课主题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刻意体现美学和建筑学的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偏离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