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这话应该修正一下,因为孝顺父母并非是中华民族的专利。每个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孝顺父母应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不过什么是孝顺,怎样才算是孝顺,却有很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孝顺。这种观点和“养儿防老”的观念相辅相成,其核心是满足了父母的物质需求,就是孝顺了。当然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老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孔老夫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因为养条狗养个小宠物也是要满足其物质需求的。不过,有的人连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也做不到,那就不仅仅是不孝,而是大大的不孝了。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保护好自己,就是孝顺。其实这种观点不是从为人子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的角度出发,才能成立。古人很重视保护自己的身体,《孝经·开宗明义》篇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身体是父母给的,要好好爱护,不让其受伤,这是孝的开始,也是孝的根本。
其实从根本上说,保护好自己受益最大的也是自己,为什么还说是孝顺呢,这对父母有什么好处呢?民间有句俗语,对这个事儿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对于不在自己身边的孩子,总是担心的。担心什么呢?恐怕最大的担心就是害怕孩子受伤、生病。这是一种天性。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对“孝”还有这样一种论述:“父母唯其疾之忧”。字面意思是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也就是说,孩子只有生病的时候父母才担忧,平时对孩子十分放心。这样的解释很多人看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才担心就是孝顺呢?
其实稍加思索,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让人不省心。有的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到处闯祸;有的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总出危险;有的离了父母师长的管教,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没有任何约束,不好好学习,还交一些狐朋狗友……那么,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孩子,聪明智慧,有良好的生存技能,既能好好保护自己,又能好好约束自己。其父母对孩子可以无比信任,不用担心孩子闯祸,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更不用担心孩子误入歧途。总而言之,这样不用父母操心就能健康成长的孩子,怎么能不算是孝顺呢?
但是无论多么懂事的孩子,都有可能生病。所以,作为父母,如果只需要为孩子的疾病担心,那孩子当然就是孝顺了。
忽然又想起一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与“好男儿志在四方”似乎相悖。不过这话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当代社会很多人考了名牌大学,分配在大城市,与父母相隔千里万里。即便是按时给父母寄发生活费,却无法对父母进行实时的照顾。父母得了疾病也不能床前尽孝。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尽管可能为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而自豪,从根本上说,他的孩子却已经实际上只是具有象征意义——因为,离他(父母)很远。
综上所述,什么是孝顺,最基本的有三条:一是供给父母衣食住行,满足其物质需求;二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经常陪陪父母,满足其精神需求;三是保护好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
孝顺父母是美德,不光是说,要做出行动。要常回家看看,和他们聊聊天,多关心,多陪伴,让他们暖心,有时间带他们去旅游,尽量顺着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家和万事兴。
顺从父母,但不愚孝,如果父母是错的,那你要让父母开心的接受你正确的理论与做法。做到让父母开心,那就是孝顺。
顺即为孝,顺应父母的心意,不违背他们的意愿,让他们顺心,有认同感。用父母爱我们的爱来爱他们,用父母爱我们的方式来爱他们。他们累的时候,就像他们平时为我们做饭一样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当他们老了时,就推上轮椅带他们出去散散步,像小时候他们教我们走路时一样无微不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世要对得起父母,另外要给父母养老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