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是明朝正式任命的东江总兵,东江就是鸭绿江近海口的皮岛,和鸭绿江的獐子岛、鹿岛构成鼎足之势,地理位置位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的中间,号称孔道。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有个大名鼎鼎的假太后毛东珠,这个毛东珠就是毛文龙的女儿。 天启三年,毛文龙率部攻陷了辽东要地金州。不但打通了水路到登州的粮道,还可和皮岛互为犄角之势,从陆路牵制后金的部队。他也由此功,升任左都督挂将军印,并拥有了一把尚方宝剑,进一步扩大了在东江的权力。成为了当时辽东牵制后金的一支重要力量。 毛文龙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悬海外,飞扬跋扈是难免的,但无论熹宗还是思宗,都对毛文龙十分倚重,并没有过多的责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袁崇焕的再度启用。 对毛总兵的种种劣迹袁崇焕早有耳闻,这个毛文龙攀附朝中权贵、营私结党,屡屡不听调遣。不仅如此,毛文龙治军不严、公然在军营中蓄养倡优,整个部队军纪涣散,战斗力极弱。更让袁崇焕不能容忍的是,一向虚报部队员额、冒领巨额军饷的毛文龙居然多次以军饷不足来要挟,袁督师杀毛之心渐起。正如袁崇焕在《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中声称的那样:“凡此,皆愚之也,文龙果堕彀中。” 崇祯二年5月29日,在支付了毛文龙10万饷银、平息了毛文龙的不满后不久,袁崇焕亲赴双岛,在那里会见了从皮岛赶来的毛文龙。6月3日,毛总兵陪同袁督师饶有兴趣的检阅了岛上的军队。此时,袁崇焕的杀毛之心未决,他希望毛文龙能够急流勇退。6月4日在毛文龙为袁举办的接风晚宴上,两人的一番谈话颇有些耐人寻味。 袁:久劳边塞,杭州西湖尽有乐地。(告老还乡吧) 毛:久有此心,但唯我知灭奴孔核,灭了东夷,朝鲜文弱,可袭而有之。(我还年轻) 袁:朝鲜不勤远略,当有代劳者。(我有代替的人选) 毛:此处谁代的?(还有比我更合适的?) 然而,一切都在此后的一天发生了根本的逆转。6月5日,在袁崇焕的营帐中,当着毛文龙的诸多亲信,袁崇焕以十二大罪名,用尚方宝剑取了毛文龙的首级,并且收回了毛文龙的将军印和尚方宝剑,同时也吞并了毛文龙的部队。 不能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没有道理,毛的桀骜不驯、拥兵自重、不服节制,都有碍于袁崇焕的平辽方略。但是否够得上一个死罪,还有商榷的余地。毕竟,毛文龙作为知晓军事的干练统帅镇守皮守岛,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后金军。 一位督师用尚方剑杀死了一位同样拥有尚方剑的总兵官,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崇祯闻之,“意殊骇念”,也吓了一跳。但木已成舟,崇祯还要依靠袁崇焕经略辽东,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决定坚定的站在袁崇焕的一边。既然,皇帝已经表态了,朝臣们这一次不敢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于是大家都向积极的一面思考。不去想,也不敢去想这是否应该算是一件皇太极想做而不能做到的事。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毛文龙虽然死了,但他的部队在几年之后的登州叛乱中,用令人遗憾的方式证明了他们并不像袁崇焕诬陷毛文龙所说的只会冒饷、不会打仗。他的两个部将是那次事件的领导者,而且在多年之后依旧活跃在历史的前台,成为晚明时期那段历史的重要缔造者,他们是后来做上了大清定南王、靖南王的孔有德和耿仲明。然而,这一切,袁崇焕都看不到了。 2、曹化淳是曹化淳,王成恩是王承恩,这两人都是明末的大太监,但王承恩名声要好过曹许多,史书上对于王承恩记载的并不多。人们所知的就是他是统领内外军营提督九门司礼监,权盖朝野。在京城将陷时,他让崇祯皇帝换上了太监衣服,舍死护圣驾出逃。无奈大势已去无法回转,崇祯吊死在煤山,王承恩也在崇祯旁自缢而亡。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王承恩是“愚忠”的典型。曹化淳则是地地道道的叛徒了。 3、关于乐安公主实在不知道编剧到底想怎么样,按照剧中事迹,毫无疑问是崇祯长女长平公主(虽然历史上长平没有马上死),但是明代又确实有一位乐安公主,却是光宗的女儿,也就是崇祯的姐妹,明亡的时候她早就死了。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