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如何学会控制情绪? 由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他们时不时地发“小脾气”是常见的 事情.有时不见得是什么异常现象,也不需要特别地加以“控制”,大人采取视而 不见的冷处理办法,孩子的脾气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 这时若加以“控制”反而不一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只要孩子的脾气不是太过火, 对别人不造成损害,可以随便由他,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 之处,其脾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也许就很少发脾气了。 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首先应尽量做到使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充分表达情绪的 权利,因为孩于能够充分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正是孩子心理发育基本健康 的标志.但毕竟是孩子,他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有偏颇,有时会发生对己和他人 都不利的情绪过激现象,例如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可能伤着自己和 对方,冲着长辈和老师发脾气则是不礼貌行为,或者脾气上来碰头捶胸、摔砸物品 等都是不合情合理的。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不应视而不见,而要采取一致意见进 行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也应有一定的界限,自己发泄情绪不应损害别人 的利益和损害物品。孩子长大一些时,则尽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 诉他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说原由,而不要动不动就乱闹、发脾气。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快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尤其是遭受挫 折时,人们会沮丧、抑郁,儿童也不例外。例如孩子在学校没有考好,没有评上三 好学生等,这时比较要强的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挫折感,他们显得不高兴,怕同学 老师看不起,也可能怕受到家长责怪,表现得话少、紧张、沉默,如果孩子能够在 较短时间内自我调节过来,那么家长也就不必担心。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还是情 绪不好,父母就应该干预。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差了一些而不高兴,父母就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帮孩子分析原因。考不好是不是因为考试时粗心大意?是不是对某一 道题理解错误?还是孩子学习不够用功?找到原因后不应该过分批评孩子,而应鼓 励孩子在以后多加把劲,平时把功课学好,考试时注意细心检查,以后就能考好。 并告诉孩子一次考试成绩差一些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笨孩 子,老师也不会看不起你。必要时可帮助孩子把期望值放得低一些,不要总是和第 一名、第二名相比,经过诸如此类的疏导和分析,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心平气和了。 有时孩子也可能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出色而受到某种奖励,这时孩子可能出 现很高兴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可以让孩子尽情地高兴一阵,并对孩子取得的成 绩给予表扬.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因为这一点成绩骄傲自满,做人需要谦虚, 谦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也才能与人更好地相处。另外,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情 绪表达习惯,父母首先应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反省,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情没有任何解释和发 言权,这样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最终 学会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 活和事业。 答案补充 。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 教育好独生子女,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够健康成长,会给家庭带来无限的幸福,同时也会使国家和社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呢? 1. 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 父母亲只有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按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去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习点心理知识,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记录观察日记,把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记录下来,有时还照相、录音、录相。这种做法可以学习。 答案补充 2. 让孩子多自由活动,培养独立性 当孩子会走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多自行活动,引导与训练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端。在开始训练孩子自行活动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给孩子必要的帮助,逐渐使孩子能够自己去做。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做,渐渐养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依赖习惯。因此,父母不应当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有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凭借自己的活动去亲自进行尝试,独立思考,通过直接地接触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答案补充 3. 加强训练,防止任性 不少家长说自己的独生子女有任性、固执的缺点。孩子这些不良的品质主要是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与父母经常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独生子女因某种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家长为此心软,于是就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任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所以,只要家长教育得当,不断加强训练,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质 答案补充 4. 防止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爱不等于溺爱。有的父母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愿办,一切听孩子指挥。牺牲一切为孩子,导致娇纵、溺爱,实在贻害无穷。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家。”“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 答案补充 5. 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在这种特定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别的孩子社会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交往,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令人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却常常把孩子和集体隔离开来。有的独生子女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闹起来,这时母亲不是好言规劝引导孩子,而是纵容自己的孩子说:“咱们不同他们玩,回家自己玩吧!”这就丧失了孩子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其实,所有的独生子女都有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父母就应该充分地理解他们,自觉地为他们多创造条件。这对孩子长大后参与社会生活十分有益。 答案补充 6. 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要符合实际 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胜过孩子自己,以至不断给孩子增加课外负担和精神压力。父母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考上一个好的中学,将来再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要知道,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上大学,将来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科学家、管理者。必须承认人与人智力上的差别,也要承认社会分工是客观必然。因此,尽量给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才是明智的做法。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是十分愚蠢的,只能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痛苦。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并不在于孩子将来能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在于孩子的德、智、体、美能否得到全面发展,将来能否成为一个自食其力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将教育目标定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才会不走弯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能够从子女的每一微小进步中体会到莫大的快乐。 我也有一个5岁的孩子,你能具体说说你孩子的情况吗?我们互相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