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主要是佛家范围,观想略作想,集中心念观想某一对象,可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的一种方便观。出自宗密之普贤行愿品疏钞四种念佛之一。
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观,又作佛观、佛身观、遍观一切色身想。
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十)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十一)势至观,又作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十二)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
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
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
扩展资料
观想是包含了“观”和“想”两种不同的概念。先“想”,想专一后,自然就“观”出来。就五阴来说,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识”中第三个“想”阴的功能,想纯熟了,在第六“识”的带质境中呈现出“观”的境界。
功力再深,融通于第八“识”之大圆镜智,则就不观而观,观而不观了。就五遍行来看:先藉“作意、触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专一,达到“心一境性”时,即达“精思入神”的境界,则“观”境现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现出影像。
端正身心,观想佛身相好庄严,称为观想念佛。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卷十、坐禅三昧经卷上载,若于佛之三十二相,专观其中一相,能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之生死重罪。
若观其全身相好,须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风等诸余法,常念佛身,见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可灭除无量劫之罪。此外,观想念佛又有一相观、多相观、全相观之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想
观想并不是简单的想,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通过五蕴中的色蕴,可以提取观想对象的模型。通过五蕴中的想蕴,对提取的模型进行显像。
但是,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还必须结合受蕴、行蕴、识蕴、还有六根,这里要重点圈一下,是个重点关键!!
像的出现,是需要能量维持的,当能量分散时,想蕴就不够稳定,分散的能量会让它同时显出其它像出来,于是导致自己所需要的像不理想,被干扰和破坏。
当干扰的像出现的时候,正是一个提醒自己能量分散的信号,提醒自己要把分散的能量收回到所需对像上。
所需对像与干扰对像之间的关系,当所需对像越清晰的时候,干扰对像越薄弱。因为能量是有限的,这里分布的多了,那里自然分布的就少了。所以,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清理”干扰对像上,只需要把注意力用在“加强”所需对像上即可,此强了彼自然弱了。
同时,要好好利用干扰对像的变化去提醒自己,当它变得强的时候,要马上提醒自己:能量分散了,所需对象需要马上加能量了。
(观点仅供参考)
观,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去归纳、整理思维;
想,是根据这个被统一的思维目标调整自己的思维。
观想,就是为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一定的规范化,不做无意义的联想和乱想,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控制思维。有了思维的主动方向,而后进行自我的觉醒觉察。
比如,四念处,就是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而想,就是对具体破除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就是针对上述目的而进行的具体修心。
观想这个词被引用到佛经里后怎么变成佛家专用了呀,举个最直接的例子什么是观想,别人问你一个简单又不好回答的理论时,你在构思如何回答解答的过程就是观想。认真听老师讲课,随着老师思维进入学习理解的最佳状态就是观想。畅想未来构思人生同样是观想。
观想就是在想象中去显现某些事情而达到自己的追求目的,比如说观想自己吃到美味的佳肴就是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