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是潮阳的还是潮汕的?潮阳有什么传统文化?

2024-12-13 11:55:4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潮汕的.不过各地略有不同

回答2:

作为一位导演了几十年的潮剧,作品超过两百部的潮剧导演,刘元旦在潮汕戏曲界为人们所熟悉,不过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他竟然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客家人,而且他曾经在舞台上演绎的也并非潮剧,而是汉剧。刘元旦,作为一名客家人,他是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鸿沟,走进潮剧的百花园,这又是一段什么样的经历呢?

这是著名潮剧《哑女告状》中的一场戏,叫《背妹上京》。这本是全剧中一场微乎其微的过场戏,但是,其中丰富的动作语言、巧妙的舞美设计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它变得如此摇曳多姿的,就是刘元旦多年累积的“功力”。

刘元旦: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能轻易放过过场戏,当时他妹妹跳楼摔伤了脚,他哥哥又是傻的,不大会讲话,结果想了想采用了潮州民间公背婆的方式来套,就刚刚好。

可当假人做来后,刘元旦却感到很别扭。

刘元旦:第一次假人头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那背上人要转就只能这么转,就不像了,最后不行要修改,该成螺旋的,后面用手控制,要转头就用手控制,走这边就转这边,假人就像真的一样,很生动,有观众看完后写信给我,问我说老师,那究竟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

一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过场戏就这样被点石成金。其实,在从艺的几十年里,刘元旦先后导演的潮剧剧目超过了200个,可实际上他却是一名汉剧演员出身的客家人。

市区上水门街头,有一座古朴的百年建筑物,名叫外江戏梨园公所。所谓的外江戏,就是汉剧。

刘元旦:外江戏是外面流传来的,它是唱官话,就是不标准的普通话

和汉剧结缘时,刘元旦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学生。那时他生活在揭西客家的山村里。

刘元旦:我在小学时非常喜欢体操,一次很巧是潮州汉剧团到那个地方演出,演出时我和同学与他们交流翻跟斗什么,当时我翻的跟斗比他们剧团的演员还好,当时团长就问我小弟,你演不演戏?

刘元旦就这样成了潮州汉剧团的一名小演员,攻武丑,他扮演的孙悟空、时迁为人们所喜爱而熟悉。可很快,潮州汉剧团解散了,而他也阴差阳错地成了潮剧团的一名执行导演。那时,他连潮州话都不大会讲。

刘元旦:当时要我到潮剧团当导演时,我说语言不通,对潮剧不是十分理解,有压力,后来想通了,觉得导演工作在戏剧上是相通的,动作、排场、布景是共通的。

可当实际操作起来时,语言障碍还是像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

刘元旦:最大困难是分析剧本,在分析剧本过程中没法表达出,普通话他们又不大懂,讲潮州话我要无法表达人物角色的感情给他。

因此,有时还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刘元旦:刚转团时我潮州话还在学,我对学员说我用潮州话来讲解,你们不懂的再用普通话问我,大家说好,结果我讲了一个多钟头,他们背后在交流时却说,喂,刚才老师是在讲什么。

或许是明白自己的弱项,那时刘元旦几乎是一头扑在这门古老的艺术上,最终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完成了从一名汉剧演员到一名潮剧导演的华丽转身。而且在剧目的编排上,刘元旦也赋予了更多的新元素。

潮剧名丑 潮剧艺术传承人 方展荣:他的导演手法我看还是比较新颖的,他有传统的基础,又有时尚的杂技、舞蹈,甚至民间的艺术。他是在追求一种戏曲、舞蹈、时尚融合这样一种东西,所以他的手法非常丰富多彩。

如今,年过花甲的刘元旦早就告别熙熙攘攘的舞台。只是每当袅袅潮音唱响时,他总管不住自己驿动的心。

今天是白玉兰少儿潮剧团成立的日子。或许对于数量繁多的剧团来说,只是增添了一朵新蕾,可对于剧团的艺术总监刘元旦来是说,却是意义非凡,因为又将有一批新苗的他的栽培下走进潮剧的百花园。

剧团的第一场演出,刘元旦台前幕后,忙得不亦乐乎。

刘元旦:像总务一样地忙,忙也心清,因为孩子演得不错,我心情也非常好。

孩子们演得好,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了。在这些稚嫩的唱腔与飘逸的台步中,刘元旦仿佛看到自己第一次登台的情形,可是晃眼间相隔的却已半个世纪。蓦然回首,他体会最深的依然还是当年师傅跟他说的那句话。

刘元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是演员也好,导演也一样,你舞台上表现效果如何,观众自有公论,你付出多少不会白费,观众自会去评价你。

回答3:

 潮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元朝、明朝南戏的遗音,早在明代中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完整的戏剧演出形式,当时也叫“潮调”、“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