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兽代表四个方向四个属性
青龙:东,木
白虎:西,金
朱雀:南,火
玄武:北,水
东方甲乙木(青龙)南方丙丁火(朱雀)西方庚辛金(白虎)北方壬癸水(玄武)中间戊己土
青龙-青 白虎-白 朱雀-赤 玄武-玄 中间是黄
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青龙属木
白虎属金
朱雀属火
玄武属土
四方 四季 四神兽
中国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即“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东方的星象看上去像一条龙,西方的星象看上去像一只虎,南方的星象看上去像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看上去像龟和蛇,故命名之。
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因为季节不同而交替。
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出现;春夏之交的傍晚,玄武出现;夏秋之交的傍晚,白虎出现;秋冬之交的傍晚,朱雀出现,四季看到的是不同的星象。
这就是四方神,也叫四神兽。
2
四方 五行
因为四季代表不同的方位,方位要和五行配属。
春为东方,东方五行属木,色青,主生;秋为西方,西方五行属金,色白,主收;夏为南方,南方五行属火,色赤,主长;冬为北方,北方五行属水,色黑,主藏。
四季只能配属四个方位,那就只能配属五行中的四行,这样五行的模式就不完整了,因此在方位中加上一个中央,中央配属五行的土,土色黄。
在《淮南子》中提到五龙之一的黄龙位居中央,乃四神兽之长。这就硬生生地给四神任命了一个最高领导。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其实是根本挨不上的呀!
四季和四神是气候的变化和天象的变化,这中央和黄龙可跟这个没有任何什么关系啊。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
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
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
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这怎么还越扯越远了呢!
3
四季 五行
加上中央,虽然在方位上达到了五行的要求,可是季节还是不够,索信一不做,二不休,再加上个季节凑够五季吧,那就出现了长夏。
加个季节的名称倒是不太难,可这长夏的时间究竟从哪里挤出来,意见不一致。
一种意见是,长夏应该在夏季之后,就是把夏季分成两部分,前两个月为夏,后一个月为长夏。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于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农历六月,转换成公历即为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由此理论,五季对应时间如下:
春季2月4日至5月4日,
夏季5月5日至7月6日,
长夏7月7日至8月6日,
秋季8月7日至11月6日,
冬季11月7日至次年2月3日。
另一种意见是,长夏指春夏秋冬换季的最后18天。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土胃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这就是说脾主长夏,既每季的最后18天。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如果从夏季分出一个月来,则夏季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却各有三个月。
这样一来,《内经》的另一部分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说“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来由脾所主。
18×4=72天,3个月-18天=72天,这样就是每季都是72天了,时间上算是抹平了,还真是有才!
由此理论,五季对应时间如下:
春季2月13日至4月25日,
夏季5月14日至7月28日,
秋季8月16日至10月28日,
冬季11月16日至次年1月25日,
长夏1月26日至2月12日、4月26日至5月13日、7月29日至8月15日、10月29日至11月15日。
4
其实,这两种意见也没有尽如人意,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我估计还有不少有志之士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继续研究新的解决方案,很可能还会有更加完美的方案出现!
或者在构建更加宏伟的体系,很可能会把更多的体系完美地纳入到五行之中去!
或是在不懈地探索如何把中医,更加完美地纳入到各种更多、更庞大的体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