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路线的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2024-12-17 19:07: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地质填图观测路线的密度由调查任务及精度要求确定。路线间距应以达到填图要求和解决主要地质问题为前提,切忌机械地按网度布置或无根据地任意放稀。路线间距及布置原则,应在设计书(或计划)中明确提出,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布置观测路线应根据测区内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遥感图像资料、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的不同,将测区划分为不同路线间距的地质地理区。地质构造复杂或地质关键地区,应适当加密;地质构造简单、遥感图像资料解译效果好,或通行困难,或露头不好的地区,可适当放稀。

1:5万区调的观测路线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通常一个图幅内的观测路线总长度,北方不少于500~700km,南方不少于600~800km,遥感图像解释程度中等—良好的图幅,其路线总长度可减少25%~30%。一个图幅内主干路线不得少于5条,至少一条要能连续贯通。在主干路线上应对所有地质界线、地质体进行深入细致、全面详细的观测记录、定点控制,取全取齐各类必要的样品和数据,绘制连续的构造或路线(信手)地质剖面图和各种必要的素描图及摄影资料,因此,主干路线一定要选择出露良好的地段。辅助路线是主干路线填图时控制不够地段的补充路线,一般做到定性的观察描述即可。但对辅助路线上特别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应详细观察、记录和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