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 要原创!600字以上

注重发扬孔子这个人的精神、不要影评、快点哦
2024-12-14 05:30:2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看完本片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影片之外的原因都被强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动我了,尽管片中有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不应该被贬低到如此地步,因此我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唠叨几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反应,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使我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方式上有过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依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二者之间无法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应是指《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应有的感染力。
应该大胆肯定的是演员的表演。爱耍宝的周润发在本片中一点都没耍宝,而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表演,不管影片之外关于他的其他评价如何,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是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他的对手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氏也相当有性格,专断而不失大气,是个叫人无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饰演的颜回更像个热血青年,单纯执着,也可圈可点;还有作为“香艳”作料和炒作话题出现的周迅版南子虽有卖弄风骚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电影,演员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败,奉劝观者心胸要宽广,不能抱着对演员的偏见和其他因素去看待这部电影。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那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个题材比之于其他传记作品的拍摄更有难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双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这种适当的夸张从娱乐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没有做得很过分,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中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演绎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况,史载夫子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且酒量不俗,因此这种艺术加工也算不无根据。至于片中的颜回之死,虽然进行了“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编,但是考虑到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而且并没有影响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编导的目的想是借这个戏份突出孔子、颜回之间的师徒情深,加重悲情戏份,并且藉此赚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观众的眼泪,而且这个目的也达到了,这些改动都不算过分,至少不叫人觉得无耻。
《孔子》的叙事手法上存在着毛病,但是这不足以否定影片全部。本片的票房恐怕不容乐观,在前期的宣传上就存在很大误区,如果我们把先前媒体上关于本片的一些话题视做是制作方的炒作的话。首先,制片方先前有意突出本片的视觉特效,事实上这样的影片再炒作特效也没用,支撑影片的又不是你的特效,况且再厉害的特效你能比得上近在眼前的《阿凡达》?这就等于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其次,在“子见南子”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上的炒作很失败。夫子千百年来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神圣的,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道德的失衡,人们很希望夫子的儒家思想来救市,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是不明智的,只会给人们造成“这又是一部胡编滥造的无耻之作”的错觉。
而事实上先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子见南子”这个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娱乐话题现在看来不过又是一个无聊之极的噱头,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女粉丝和自己的偶像见面聊了几句而已,当然女粉丝免不了有一脸崇敬和爱慕之情,而男偶像虽然也知道这个女粉丝美艳动人,但还是保持了应有的礼节,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坦诚友好的协商,并在此基础上重申了双方的一贯立场,即女粉丝依然一如既往地仰慕男偶像,男偶像依然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志向——仅此而已,这里面没有丝毫亵渎夫子的地方。更何况,夫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也有七情六欲,后人没有必要一定给夫子戴上“坐怀不乱”的枷锁,在“子见南子”这个问题上别说夫子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有又如何?允许别人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就不许夫子会见一个女粉丝,说不定南子还真是夫子的一个最谈得来的知音呢。一个流落在外的孤独的旅人,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一个大概是谈得来的女朋友就免不了多聊了几句,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是基于鄙视女性的男权主义而产生的,即夫子见过了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就可能“有问题”,这是卫道士们的一贯伎俩。因此后人再拿“子见南子”这个问题来说事才是真的无聊无耻,就电影中“刻意突出”的“子见南子”的情节而言不排除是出于吸引眼球的商业需求,但在实际演绎上做得并不过分。
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化二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我自然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在此发出感喟,就算长歌当哭祭圣贤吧。

回答2: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孔子其精神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