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愚:要挖掉两座山谈何容易!确切说是根本不可能!再说两座山挖下来的石块、泥土又该放在哪里呢?还不是成为另外两座山,继续挡住路吗?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不愚:就当今社会来说,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遇到过好多好多困难,如果不一一克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要搞改革开发,就得经受住改革浪潮的考验,这就需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克服,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顺利进行且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又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中,不免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以“愚公精神”来对付这一群群“拦路虎”,最后到达的便是成功之路,获得的便是成功后的喜悦;反之,如果我们踌躇不前,在困难面前低头,面对一个个龇牙咧嘴的“拦路虎”,望而生畏,那么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愚,而且体现出了两种愚,愚钝和愚昧。但是这则故事的重点,并不在谁愚,或怎样愚,因为这则故事的收尾,是这样讲的: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段话是说愚公对智叟说的话,被握着蛇的神祇(山神)听到了。因为惧怕愚公无休止地挖下去,以人力出现改天换地的壮举,才向天帝报告,继而天帝让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让冀州之南,汉水之阴的这段范围内,再也没有高山阻断人们的行路。
所以第一个愚钝,不仅是智叟也是愚公,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以人力出现改天换地”这种事情多么惊人。它体现出的是一种人可以战胜自然环境,能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发展到自然环境因人类自身需求得以被改变的这种坚强精神。所以故事的结尾,要用山神和天帝来烘托出这一点的重要性。
而愚昧在于这则故事仍然证明了,即便是想要表达“人定胜天”的精神,仍然不能全盘否定世间存在神明的错误思想。这足见在列子所在的时代,人们仍然十分保守,所以列子才会用神明的退让去解释人类想要或已经改变的涉及到自然环境的种种作为。
愚公愚的是大智若愚,虽表面上看似无用,但其初心和毅力是无比强大的,是愚得有长远方针,愚的可爱可敬。
愚公移山,愚公不是愚而且要体现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愚公移山,愚公究竟愚不愚?愚!如果真的像他所说的每天挖山不止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中国人就什么也干不了了上哪儿去找四个现代化!所以愚公之愚不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