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容易考试焦虑的孩子有这样两点共同点:
(1)把考试看得很重要;
(2)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认知和评估不高或者不稳定。针对这两点,我们提出了这样几点建议:
(1) 从认知上进行指导
为什么孩子会把考试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对于考好了会怎样,考不好会怎样他们有过亲身感受。但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大程度上是依靠外在的标准来确定一件事的重要程度的。比如,父母的奖励、表情和情绪,同学的眼光,老师的态度等等。就是这种外在的标准往往容易导致不必要或者极端的焦虑情绪。对于有这种倾向且程度较高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应从培养其内在标准着手。首先,要将“有条件的积极关注”转化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就是说无论你这个人怎么样,你做了什么事情,学习好不好,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都接纳你这个人,无条件地给予你关爱。其次,从孩子的强项入手,帮助他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满足他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产生更强的自我实现需求。就学习而言,可以从最细微的一点入手,找到孩子学习的突破口,以点带面,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最后,引导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正确评价。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考试成绩,而不是以偏概全。一次考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了。或者因为一次考得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具体说来,家长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训练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第一步----让孩子检查自己的担忧;第二步----将担忧表达出来(可以写出来或说出来)。第三步----对担忧进行合理分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担忧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担忧可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或者担忧是以偏概全的,或者担忧是卡大了自己的缺点缩小了自己的能力的,或者孩子进行了情绪性推理(即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当做下结论的依据,如我现在考试焦虑了,我这次一定考不好)…
(2) 指导孩子善于通过一些合理有效的途径疏导自己的负性情绪
首先,家长要鼓励孩子倾诉,而自己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当然了,孩子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倾诉。其次,鼓励孩子每天进行户外锻炼,可以是慢步行走或者其它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最好,这种方式能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因为每天这样一段“空白”时间一方面有助于放松,可锻炼身体的同时让人从繁忙中抽身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对一天经历的沉淀、消化过程。再次,帮助孩子合理安排、规划自己的作息时间。最后,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生活环境。
(3) 运用一些心理学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心理学小方法,可以借鉴。A自我激励法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地3—4倍。你可以用白纸黑字写出你的可行性计划,不妨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内容,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B假设成功 心理学家证明:让一个人每天坐在靶子前面想象着他对靶子投镖,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心理练习几乎和实际投标练习一样能提高准确性。因此,要想取得考试的成功,就必须在内心确立成功的自我意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默生认为:“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考试前,尽可能放松神经,在心里想着真正要达到的目标,然后你的创造性成功机制来承担任务而不必过分地用意识的努力或钢铁般的意志力去施加影响或过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