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写作文,总喜欢引用几句哲学名言。尤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名言。总感觉有这些名言的存在就会给自己的作文无形的加分,那会哲学之于我们,就是一种神奇的高大的东西。
那么我们看看下面几位同学对于“哲学”有什么看法呢?
By 王玉涵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到底想不想读哲学?
这个问题似乎很蠢——我连这个人长什么样性格如何家庭状况如何都不知道,你问我喜欢不喜欢?搞笑呐!但是基本上从一个人的行为偏好上还是能够看出一定端倪的:
如果你热衷于社团活动,那么你或许不适合哲学。
如果你过于文艺,喜欢艺术创作,那么你或许也不适合哲学。
如果你对于某些别的领域有着非常强的执念,觉得自己非学 XX 不可,那么大概你也不
会太适合哲学。
如果你去翻看几本哲学导论书,在读懂问题的基础上并不被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吸引,那么你或许不适合哲学。
??
条件还有很多,由于这些条件是经验性的,想必我也列不全,但是总体上来说,如果读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讨厌或者觉得不适合,并且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分支或者课程(你国很多学校教授哲学的方法是错的,入门阶段让人觉得非常难受)。
而是针对所有分支或者课程都没有兴趣的话,那么就别考虑了。另外,考虑到你国哲学教育的现状,能够好好讲哲学的学校应该不是特别多,所以如果你不幸热爱哲学但是却摊到了一所垃圾学校的话,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办。
当你确定你不走某条路之后,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给自己找出路。码农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哲学系空闲时间很多,足够你读完 C、C++、Java、PHP、python 或者 Lisp 的入门教程,并且也足够给你一定的时间完成一两个项目。
当然如果你不放心的话,如果学校政策允许,也可以考虑转专业或者是双学位、辅修之类的。反正哲学系并不忙。
无论是准备转专业考试还是准备辅修、双专业或者双学位,我相信你只要不是太贪玩太懒散,都会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类似的出路还有会计之类的专业。我也不是特别懂这个,好自为之。
当然,你还有别的选择,就是在研究生的时候转去另一个专业,但是请注意,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不是从头教起,所以要不然你就去弄一个辅修之类的东西,再不济也请好好自学。
除非你自制力极强并且有着恰当的自学技巧,否则自学一般都是一个无法达成的梦,所以你要怎么办还是自己看着办吧。
考虑到哲学系的学习一般不是特别紧张,简单的准备就可以让你拿到学位证,你也可以选择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不知道叫什么的】能力,这样的锻炼加上一个不错的大学背景,足以让你的努力得到恰当的兑现。
假设你对哲学并不厌恶,决定就这样读下去,或者先走着瞧,等研究生阶段再说,那么我还是会建议你辅修一些东西。可选的领域有很多,你可以和前一类人一样,学一类具有实用性的技能,方便自己在想要退出的时候退出,比如说 coding 或者会计之类的。
而如果你一心做学术,觉得应用学科和你自己的气质不相符合,学不下去,你可以考虑一些别的偏向理论的学科,包括但不仅限于:数学、心理学、历史、人类学、中文、法律、社会学??(不确定推不推荐物理(个人倾向于不)。
但是不推荐化学和生物,与其说是不推荐,应该说无法推荐吧。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医学和工程类专业上。)
具体的理由如下:
数学本身对于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此外,数学这个学科本身也有助于你理解当代数学基础方面的哲学问题,以及对应的数学哲学问题。
心理学一方面和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有所交叉,同时也是心理学哲学的专门研究对象。
历史的研究方法或许有助于你研究哲学史。(我瞎说的)
(文化)人类学方法(我不确定田野属于哪一部分)有助于你展开(文化)相对主义的研究,体质人类学就洗洗睡吧。
文艺批判理论之类的东西和美学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法哲学在不了解法律理论的基础上是没法谈论的。
对于社会学等其它社会学科的学习会对科学哲学中关于社会科学的科学哲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
胡扯不下去了。
但是请注意:虽然哲学问题反反复复的扯皮,看上去一直来来回回的没有什么进展,但是哲学的理论建构能力几乎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强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一旦从哲学转向别的人文学科或者是社会科学(不知道经济学在不在被批判之列),你会觉得其中有很多理论是非常丑陋的。比如说人类学研究中就经常会提到一些平凡的理论。用 E. H. Carr 的话说就是
假如他们观察到了牛奶在加热之后会沸腾,那么他们会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他们会说,牛奶具有一种性质,叫做加热之后会沸腾。(摘自《历史是什么》,页数不明,按回忆复述)
哲学的糟糕之处就在这里,实际上你仔细想想,人们并不真的关心背后的理论是什么样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解释有个一两层就不错了,根本没有必要无穷尽下去,何况复杂的理论根本就听不懂啊。
哲学经常会有一种要去不断问个究竟的冲动,这在构建理论的时候自然可以让理论构建得非常大一统,但是具体到实践上嘛??哲学和实践之间也只有个蛋关系啊。
回到正题上。
决定暂时不从哲学系转到别的专业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这或许是因为:
你是一个对于所有学科都没有兴趣的人
你是一个懒散的人
你是一个讨厌动手实践的人
你是一个喜欢发呆做白日梦的人
??
啥?你说你是一个喜欢理论研究,对哲学非常有兴趣的人?你确定你真的喜欢理论研究,你真的对哲学有兴趣?
当代学术体系下,理论研究的主要形式就是读 paper 发 paper。你可能喜欢读书,但是你是单纯沉浸在读书时那种只需要一个人不需要和别人交流的自慰式的快感之中呢,还是说你同时有冲动将这个东西分享给别人。
而就算是后者,你在分享的过程中是单纯地尊重原作者呢,还是说你同时觉得需要加入自己的看法在里面?喜欢听音乐的人很多,喜欢同时和别人分享音乐的人要少一点,而具体的专业音乐评论人就更加少了。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喜欢读哲学书,思考简单的哲学问题,并不意味着你在面对前沿问题的时候就有兴趣,就有能力。
你可以和那些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一句话都不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是社交恐惧症也没有关系,你以为你可以真的孤军奋战?
同理,你可以对你没有兴趣的东西不发表意见,但是你必须要有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阐述和介绍清楚的能力。要不然你用脚发 paper?
如果自己真的有表达方面的障碍,请想办法克服它,而不要装作自己是因为喜欢哲学所以才性格孤僻。
黑人黑完了,继续。
哲学这个筐里面装了太多的东西,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冠以哲理,各种鸡汤吐槽都被叫做哲思。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不断了解到自己之前喜欢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属于哲学,或许你也会逐渐喜欢上你所学的内容。
而如果你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似乎每个领域都提不起你的胃口,那么你或许可以考虑读读维特根斯坦,然后选择从哲学中退出。
对于确实喜欢哲学的人来说,哲学是有流派和风格的区别的。这种风格不一定是按照专业来区分的,但是总是存在的。比如说,喜欢做哲学史的人和喜欢做问题的人一般来说就有着不同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本身并非相互不可转化。
因为很多时候在一个问题过于复杂的时候,一个人会忍不住用一种做哲学史的方法来研究它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理解这个问题被如何讨论了来进一步决定自己要从何入手处理这个问题。在尺度的把握上,只要一个问题本身不是特别的新,就很容易会由于对于前人论述的讨论和分析进入到一种类似哲学史式的研究中。
无论如何,当你在喜欢或者选择了一种风格或者一种研究方向之后,多多少少会对别的东西有所排斥。一个把时间均匀分配的好学生是学不好哲学的,除非你极大牺牲学习之外的时间。
对于不喜欢的东西要如何应对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一般来说,如果是不喜欢的选修课,不选就行了,但是在你国的大环境下,一个人多多少少都要选很多自己不喜欢的哲学选修课,除非你们有研究生课程学分共享到本科专业选修课这样的机制,否则想一点翔都不吃是很难的。
但是嘛,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你国哲学教育的要求一般也不是很高,如果你真的是想凑学分的话,去请教学长学姐们,总能问到靠谱的答案。至于想要好好学习的情况,留在后面再说。
对于我来说,由于我们学校的很多课程都是以课程论文作为考察形式,因此应付起来都非常简单。但是也有不少人是论文苦手,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另一个问题了:如果你真的想做学术,那么写作能力是必须的。
而就算你不想做学术,无论是你以后想做文职还是什么,写作能力依旧是必须的。所以无论如何请不要抄论文,请好好地自己写东西。至于考试,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我相信对于能够考上有哲学系的大学的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以应付的事情。
只要你不作死去作弊,或者是考前完全不准备,那么基本上都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那么接下来是考虑不混日子的情况。选择不混日子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奖学金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传说中的研究生问题了。如果你一心想做哲学,无论是准备出国还是保研,成绩都是很重要的东西。
你要相信,面试你的老师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你,他们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是在面试的时候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除非你有什么杰出的学术成果,否则他们能够作为标准的东西就只有成绩了。
可见成绩的重要性。个人觉得在哲学系,成绩要混高是很容易的事情。考试就不说了,该怎么准备考试大家应该比我清楚得多。论文方面:
除非你真的具有某种神一般的论述技巧,否则不要随便和老师唱反调。比如说,如果你的老师做的是真理的收缩论,那你就不要随便为真理的符合论作辩护,一般来说你写的东西在他眼里是漏洞百出的。
不要以为你自己能作出神一般的论证,你所做的论证基本上都在前人们的著作中存在过。如果你一定要作死的话,请至少不要用那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批评过的论证来给自己的立场辩护。
如果没有杰出的观点,在没有字数上限的情况下,请尽量做一个详尽并且清楚的综述,以及一系列完整并且清晰的论证分析。这样至少能够体现出你付出了努力。但是即便是综述,也请自己做,不要抄别人的。
抛弃过去在中学受到的作文写作训练,按照当代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来写作,你可以懒,不写摘要和目录,但是分 section 和列举参考文献是必要的。
排版不要太难看。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给老师发两个版本,一个是适合在小屏幕的电子设备上阅读的大字号小 margin 的版本,另一个是适合他们打印出来阅读的版本。当你知道老师视力不好的时候,请适当调整字号使其便于阅读。
如果有可能的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老师批改或者让同学评议一下。
我并不能保证按照这些东西写出来的论文就一定能拿到高分了,毕竟比起一个事情是如何做成的,我们更容易看到一个事情是如何搞砸的,那些擅长应付期末论文的人(比如我自己)。
具体是如何成功的这一点,在本人看来或许是不自知的,毕竟 know how 和 know that 是不同的。
至于学习方面,不知道要怎么说。哲学毕竟分了不用领域,不同领域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总体上来说,可以考虑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学习基础课程的时候,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好好看书然后准备考试。因为是基础课程,所以写论文的机会不大。考试就是按照书上或者是课件上的东西去写。
这类基础课程包括但不仅限于: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逻辑学导论。如果你对其中某些问题有额外的兴趣,你可以以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为基础查阅资料。
第二种同样是基础课程,但是对应的不再是这种只能考试的课程,而是那种可以考试,也可以让你交期末论文的课程。这类课程基本上已经开始介绍一个领域内的具体东西了。
如果考察的方式依然是考试,那么应付的方式你已经知道了。而另一方面,如果考察的方式是写论文。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讨论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第三种就是具体的专题讨论了,一般会要求你做报告。一般来说,虽然你试图努力地将所有报告文献都读完,但是你会由于总总原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请至少选择一两篇你感兴趣的好好读,并且和他人好好交流。
更进一步的东西就是读书报告/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了,如果你平时作业就认真做的话,其实和作业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形式和长度上的变化罢了。
至于在每个专业领域中的深入学习,大概不同的领域方法会有些许不同,而且这种事情本身也是因人而异的,我就不多说了,人生规划同理。
不过这里可以提一点。在人生规划上,纯粹哲学方向至少有两种可能性,按照室友的话来说,江湖地位和哲学史地位。
这两种地位是不同的,追求前者的人未必能名垂哲学史,而追求后者的人或许也仅仅是在某个学派立场的传承上做出了一点点的贡献,虽然同样不能在历史上留名,但是或许至少他所维护的东西会被后来的哲学家们一直传承下去。
要举例的话,Frege 有哲学史地位,但是没有江湖地位,而现在国内的大多数哲学教授有江湖地位,而没有哲学史地位。
在一般情况下前者和后者只有在你是一个天才的开创者,并且你的成果在生前被认可的情况下才是重合的,
比如说 Kant、Russell、Wittgenstein 这样的人物,至于 David Chalmers 和 Daniel Dennett 这样的人能不能算我就不知道了(对于后者,他的这种热门或许会随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完成而迅速消解,又或许会因为神经生物学的停滞不前而在一段时间之后不复存在)。
语言方面,英语是基本了,如果你要做一些非英语的哲学家,看情况决定你是否要学对应的语言。毕竟像是康德的德语是你学了德语也没有用的【误】。对于英语的要求,裸考过四六级是基本吧,要不然读文献读起来会很辛苦的。
在不同阶段需要考虑不同能力的练习,比如说在刚上大一的时候,需要着重加强对于学术词汇的记忆,锻炼自己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然后就是考虑用英文写期末 paper,听英文 lecture,用英文做 presentation。
具体的顺序不定,反正这些事情你总遇得到的,比如说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系里面请外国人来给我们开各种 lecture,到了大四有幸上了大半个学期 Mark Steiner 开的关于 Wittgenstein 的课,课程作业和论文自然要求用英文写。
而想必在不久的将来,我就需要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做 report 了??虽然大多数人都是朗诵 paper,但是提问环节可没有那么容易糊弄过去。
至于别的技巧,如果你做的是当代的分析哲学,请好好学习排版,无论是 Word 还是 LaTeX,不要到时候连符号怎么打都不知道。抄书是很好的练习排版的方式。另外,如果你的论文要发《逻辑学研究》的话,请尽量提交 LaTeX 的版本,我会很开心的。
那么就这样。
By 张景静
教授列出来的书好好读完,去办公室问问教授自己的看法和走过的思想变化的所谓的线。
尝试email现在活着的著名的哲学家,各分支的,有的会回复你,然后你可以问问他们学习的路(如果有路的话)。
谈恋爱,真实的呼吸交往生活,你会认为你更了解你自己了,也许有点意义对你来讲。
不用跟身边的朋友聊哲学,除非他们表现出真诚的极大的兴趣附带发光的眼睛。
符合自己心境的选择性的(不说你也是选择性的)不要纠结的读你想读的书,不要局限于哲学,多看看建筑书艺术史和法律,以及金融?
吃好喝好睡好,不然会变笨就会陷入不利己的节奏。
记住世俗的”成就者”是社会价值,不是”真理”,也没有”真理价值”,也就是说做的年利润可观的企业家各种行业领头人思想可能是未开化阶段,不要深究更没有必要去学习,要学习的话学习他们的长处,世俗的手段和”发展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