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梁思宁、梁思礼,其中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1893-1966):长女,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有《艺蘅馆词选》五卷。她操守高洁,1938年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4个孩子,虽然生活十分困难,但她却坚决不肯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以后,她又拒当“国大”代表,并向解放区捐赠衣物。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会。新中国成立后,已过花甲之年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梁思成(1901-1972):长子,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第一任妻子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梁思永(1904-1954):次子,生于上海(一说澳门),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著作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他通过一生的田野实践和辛勤劳动,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壮大及考古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他还为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建立和考古学学科规划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功不可没的。梁思永的许多学术活动,赢得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大力赞誉。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突出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地位,使我国的考古学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此时尚未成立学部,尚未产生学部委员即院士)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梁思忠(1907-1932):三子,生于日本,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在梁启超所有留学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热情最高,1927年初梁思忠一度想终止学业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但被父亲劝阻。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忠毕业回国,加入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梁思忠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此后不久,身处前线的梁思忠却在战斗中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并贻误治疗时机而不幸去世,年仅25岁。
梁思庄(1908-1986):次女,生于日本神户,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门语言。
梁思达(1912-2001):四子,著名的经济学家。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1972年退休。
梁思懿(1914-1988):三女,生于北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就读于燕京大学,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燕大学生领袖,“燕京三杰”之一。1941年同丈夫一起到了美国学习美国历史,后在芝加哥、纽约社会学院任教。1949年离美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白求恩医学院教师、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1955年2月调往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足迹遍及五大洲。1988年病逝于北京。
梁思宁(1916-2006):四女,生于上海,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被迫失学。后投奔新四军。离休后一直住在济南某干休所内。
梁思礼(1924-2016):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辛辛那提大学。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虎父无犬子!梁启超的9个子女有多牛,3个成了院士6个是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