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农历中每个月有的29天有的30天,是怎么计算的?闰月又是怎么计算的?

2024-12-02 17:13:3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严厉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但它不能显示月亮的圆缺,这对那些需要根据月相了解潮汐变化的人来说是不便的。

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在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即我国的农历,它扬阳历之长避阴历之短,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即以朔望月为月,以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平均长度。所以农历是加入阴历成分的阳历,带有阳历因素的阴历。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农历是我国独创,它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两者不能整除,为方便起见,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积四年就要少一个多月。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怪现象。例如,2002年春节在阳历2月12日,正是寒冬季节;2003年春节在阳历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采取措施,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农事活动也无章可循——时而10月种麦,时而9月种麦……这自然是很不适宜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

远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用“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规定12个平年,每年12个月;另7年每年增加1个月,变成13个月,这个增加的月便叫“闰月”。这样,19个农历年的总日数(12年×12个月+7年×13个月)×29.5306日=6939.6910日,与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历和天时就不会错乱了。

至于闰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为规定。秦朝以前,曾把闰月置于年末,叫“十三月”;汉初则置闰月于九月之后,称“后九月”;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各个月份。现在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什么叫“中气”呢?众所周知,古代天文学家把以立春、雨水、惊蛰……为序排列的24节气中的单数称节气,双数称中气。一年共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规定农历的12个月份要以12个中气作为标志,即每个月份必须含有一个特定的中气。如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正月、二月……。凡不含中气的月份即定为闰月。

为什么会出现不含中气的月份呢?因为24节气是根据阳历定的,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日数为365.2422日÷12个月=30.4368日,而农历一个月的平均日数是29.5306日,二者相差约一天。因此,按照阳历定的中气在农历中的日期,会逐月有一天的推迟,当推迟到月尾时,下个月份就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了。

狗年“闰七月”的道理,我们从附表中就可以看出,七月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白露,立秋后的中气处暑落到另一个月去了,这样七月后便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把七月后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沿用七月的名称,定为“闰七月”,这就是今年“闰七月”的道理。

由此可见,闰月和闰哪个月,完全是一种人为规定,与世事风云,吉凶灾祥毫无关联。

回答2:

周朝的历法是太阳历法,就是根据日晷测影,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将365·25天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寒、风、缓、热、雨、干”六季、“藏、生、长、化、成、收”六节气。由此可见,周朝历法,重要是根据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去确定季节划分的。

无论夏历法还是周历法,他们都以12地支为历法的数学划分标准,这种以土地为标准的数学理念,反映了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农业生长周期和动植物生长周期,这种以地为本的价值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流行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中。

阴阳历法是先将地球视为是静止参考点,太阳饶地球一周,月亮饶地球运行12·33周。太初历充分考虑到了太阳和月亮的复合运作周期都会对农业和鱼牧业有很大影响,而人们对月亮周期的观察则又可以直接计算出循环的日数,所以,阴阳历法按照月亮相对于地球的朔望四个周期,即,人们直接在晚上可观察到的月亮的上弦(夏历月初八)、望(夏历月十五十六)、下弦(夏历月二十三)、朔(夏历月初一)的四个周期区间,再参照于此相对应的28个星象情况,将一个朔望月分成四个“星期”,每一“星期”可以观察到七个星象,在这样的复合运动关系下,每月的太阳日数就是29日12小时44分2秒8。为了确保人们根据月亮的圆缺情况,也就是确保人们观察到的月亮最圆的时候是每月的十五和十六这两天,所以,落下闳等人参照早期夏历和自己观测出的月亮和太阳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设立了闰月,即每19年设立7个闰月,以确保人们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去判断每月的日数情况。

回答3:

夏朝
中国上古,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所谓的太阴历法,就是古代天文学们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根据日晷测影确立一年为365·25个太阳日,再根据这个太阳年的参考系,去确立每太阳年365·25天内,月亮饶地球所转的圈数,及其根据月亮圆缺周期,去将每太阳年分段成多少个“月”和每月多少“日”。这样,就产生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即,每太阳年有12个月左右,每个月有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