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什么关于鼓声影响战场的典故?

2024-12-29 21:25: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齐国出兵伐鲁。鲁国谋士曹刿请求随军出战,得到了鲁庄公的同意。两军战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双方列阵完毕,鲁庄公便急于下令击鼓进攻,被曹刿劝止。齐军自恃实力强大,急于求胜,于是擂鼓发起进攻。鲁庄公接受曹刿的建议,严密防御,以逸待劳。齐军连续三次擂鼓出击,均未冲破鲁军的防线,反而受到不小的损失,士气因此衰落。曹刿见时机成熟,建议鲁庄公击鼓反击。鲁军一鼓作气,迅猛地冲向敌人,很快冲垮了齐军的阵势。鲁庄公见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击鼓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下车仔细观看了齐军留下的车辙,又站在战车的横杆上眺望齐军退走的情形,然后才同意追击。结果,鲁军重创齐军,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战后,当鲁庄公询问如此指挥为什么能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时,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借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便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后,士气业已丧失,而我军一鼓作气,正值士气旺盛之时,自然能够一举击败齐军。”成语一鼓作气便出自于这一典故。

接着,曹刿又分析了不立即追击的原因,说道:齐国毕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后来,我看到他们退走时的车辙印很紊乱,望见他们旗帜东倒西歪,才大胆建议实施追击。透过金鼓旌旗,曹刿得到的信息可谓多矣!正是凭借这些信息,他才能正确进行决断,并最终赢得了作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