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理清业务流程
2、定义前后端开发的接口规范。比如json的格式,url的格式
3、定义接口文档,这里的接口文档一般就是对应后台的实体reqVo(调用后台接口<控制器>访问的实体)和返回给前台的respVo(前台调用接口的返回的实体)。注意一般respVo都会有在后台做一个统一的处理为ResultVo(这个规范在2中要定义好,比如:错误码,错误描述,请求的url,请求时间,以及实体T<这个实体才是真正的respVo和业务相关,这个一般都是实体>)
4、定义接口文档是在了解业务流、数据流基础之上完成的。有了这个接口文档(其实就是定义实体的过程和对应的json)前后端的开发基本按照这个文档去开发。接口文档会有版本迭代,一般放到svn上,供所有开发人员阅览
5、现在一般系统用到的数据库都不会是单纯mysql了。还有redis,mongo、es等。这些个人感觉都是在十分了解业务的情况和系统架构下去设计的。后台运用这些工具去完成接口功能的实现已经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实现。这个和接口文档先后顺序还真不好说,个人觉得都可以。
6、业务流-数据流-资金流。去了解和设计系统。
两种方式都是可以的,针对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选择
一般对于需求分析,设计能力比较强,的团队,推荐使用契约优先的设计模式,也就是先编写接口文档,规定好接口的 请求类型/参数数量/参数类型/返回结果的格式然后搭建模拟服务,然后前后端分别开发,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比较高的设计能力,以应对需求的变更,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适合于成熟的团队.
如果需求不确定性较高,甚至频繁变动,上面这种方式,就会有局限性,频繁的需求变更带来的就是频繁的接口契约变更.会拖慢前后端的开发进度,这种时候可以采用,先开发后编写文档的流程,由于频繁的发生变更,这时候团队的沟通显得很重要,项目管理人员一定要十分注意前后端开发的沟通效率,不然项目进度会变得不可控
先设计数据库,你写接口就是访问数据库,返回 数据库的数据和自己处理的拼接而成的数据。
再根据返回的数据写接口文档。例如你少了条件就返回 0 ,成功访问数据库并处理 返回1, 其他的什么情况返回什么数字。 这些返回的数字,就写在文档里,返回什么,代表什么意思。大概这样子 。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