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
汉武帝时停铸半两,改铸三铢钱。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蛛,“因郡国共铢株,又称郡国钱。又过三年,制赤厌钱(厌指边缘),轮廓上带赤色,以一当五,但币值不足。到了公元前113年,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铸工精美,以一当一,由于私人仿制费铜费工,无利可图,民间盗铸绝迹,五铢钱使用至东汉,铸数极大,使用极广,流行时间很长。因前代的铜范常为后代使用,所以要断代事实上不可能,到东汉和帝(89一105年),五铣”质量逐渐下降,重则只有2~3克、东汉未灵帝时有了四出五铢,即方、孔的四角突出,碰到了钱的外轮。(四出五株钱形常见于西南地区的铜鼓纹节,亦成为反映铜鼓时代的标志之一。历代收藏家喜收当时误铸、戏制的传形五铢(五铢两字倒排)叠字五铢(五五、铢铢),舍背五株(两面有字,或两面无字)。另有作为压胜钱的吉语、图案、人名五铣。五株钱是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一种货币,存世较多。与后代方孔圆钱比较,五铢钱方孔较大,字体较大,外轮较狭,文字较峻深。存世的五铢钱一般均为真品,有些作伪者往往用真钱改刻或用废品翻砂,铸造“五五”、“铢铢”钱,以为奇货可居,谋取暴利,应注意察别其真伪。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又名五铢钱。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
秦朝统一文字后,铸造了秦半两、汉半两、五铢钱等
应该是汉朝的,汉武帝发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