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献城的人那么多,为什么诸葛亮单看魏延不顺眼?

2024-12-21 08:36: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魏延者,字文长,义阳人也。身长八尺,虎背熊腰,面如重枣,目若朗星,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可谓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虽较关公也不遑多让,惟颌下无长髯也。其脑后多立骨一块,乃出生时难产所致,此亦异象也,所谓铁骨铮铮者也。却被诸葛亮以反骨视之,诚不谬哉!以诸葛一言而使文长千古蒙冤,斯亦憾事也。纵览三国,有勇有谋、既能且明如文长者,几稀矣,而独使文长含冤莫白、身死才屈,此诚孔明之过也。 魏延之所以为世人如孔明者所诟病者,不过其先叛刘表,后斩韩玄也,即如孔明所言:“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莫说此二事于史无据(史书上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所谓部曲,是一种半依附关系的将领私兵,马马虎虎可以解释为:在入蜀的时候,魏延是刘备的直辖部队指挥官。演义中谓其是刘表部将,以及镇襄阳大战文聘、献长沙刀劈韩玄,等等情节,其实都是虚构的。)即便真有此事,也只能表明魏延是能择主而事的智者:当是时也,天下分崩,四方豪杰并起,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矣。所谓英雄者,非指徒具勇力之武夫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大丈夫得其主而事之,方可立不世之功,扬威名于天下。岂能如田丰临死方悟:“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魏延在刘表处,乃一无名小卒,为慕刘备仁义之名,而敢振臂高呼,以迎备军;后寻刘备不见,不得已往投韩玄,屈沉下僚,以待天时。韩玄残暴不仁,杀之以救黄忠,盖逼不得以也。似这等有功无罪、侠肝义胆之人,反背骂名千载,宁不哀哉!
刘备入川,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大概也就一个少将师长。等到刘备当了汉中王,亟需任命一位大将守备蜀中的门户——汉中。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可是刘备却偏偏挑上了名不见经传的魏延,“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相当于汉中军区总司令兼汉中地区地委书记,军事重镇的党政军第一把手。大家听到这样的任命都很惊愕,为了安抚众心,刘备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真不含糊,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豪言壮语,听到的人都暂时服气了。当然,狠话谁不会讲,牛皮谁不会吹,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姜维传》中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到了姜维守汉中,说魏延的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开开大门放敌人进来,希望利用汉、乐等重要军事据点断敌后路,关门打狗。可惜,姜维的战术第一次实用就碰上了钟会伐蜀,钟会先分割汉军诸围,再分而击破,汉中天险,不到一个月就全数拿下——既然已经放我进来,那我怎么打就由不得你了呀!总之,魏延守备汉中凡十五年,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依照魏延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大败曹爽的南征军。
魏延之勇,世所知也,即如吴侯孙权亦知其勇,甚忌之,乃趁费文伟入吴之机,谗毁之,其略见一百零二回: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炜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日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孔明闻之,竟深以为然,此亦埋下日后孔明用拖刀之计斩魏延之祸根。可叹啊可恨!想碧眼小儿、紫髯鼠辈之言,安可信乎?!
魏延之勇,在身先士卒、敢于任事,披坚执锐、不避矢石;脏活累活一起干,即如诱敌、诈败之窝囊事也甘之如饴,毫无怨言。(拒不完全统计,魏延诈败之计共用21回次,全部成功而无一被识破,其中尤以全歼藤甲军为颠峰,可谓智勇双全,演技精湛。据称,第五四一届奥斯卡欲授予魏延终生成就奖,未知其实,存疑。) 孔明南征,七擒孟获,其实多赖魏延之勇也。首战高定,生擒鄂焕,为孔明实施反间计、从内部瓦解雍恺叛乱集团的计划立下首功;次战,协同赵云各带疲兵五千,破孟获三洞元帅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十五万虎狼之众,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典范也;接着于山谷小路伏兵五百,生擒孟获,为孔明平定南蛮开了一个好头,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嘛,从而使孔明成大功也。
而后于蜀军数败于孟获的MM—孔融夫人之际,又是文长挺身而出,献诈败计,生擒孔融夫人,从而救回张嶷、马忠,挽狂澜于既倒、拯孔明于将危;接着一鼓作气,忍辱负重,计赚兀突骨,火烧藤甲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半个月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行程数百里,而终能克敌,此记录至今无人可破。(今人有欲将之申报基尼斯世界记录者,能否入选,暂且存疑。)南征孟获,文长可谓全始全终、威名远扬,一时风头无两。 蜀汉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诸葛亮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魏延为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当此时也,魏延经过长期的英勇战斗,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优秀将领,成为蜀汉政权的栋梁之材。可惜孔明却长期压制他,言不听,计不从,使其空负豪情,无所用其谋。魏延提出了奇袭子午谷的战略,事见第九十二回: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唯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子午谷战略确实有冒险的成分在内,但是军事行动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稳胜的。后来前有司马懿十日克孟达,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后有邓艾偷度阴平小路,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万倍,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蜀汉政权。重要的是,当时蜀汉的基本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如魏国,以两川之地而欲与中原打持久战,任谁也知其不可也。第一次北伐攻敌不备,正好趁此机会出动奇兵,一击予敌重创。若攻取长安,则天下震动,西凉之地,传檄而定,进可攻,退可守,大事成矣!国力上小大之势不是这么容易逆转的,就好比赌博一样,你的赌本比对方大,你可以稳扎稳打,否则只有偷机耍千,才有赢的可能。军事讲究奇正相生,诸葛亮用兵却只见其正而不见其奇,一点点向前平推,碰到敌军以大兵团来挡,就很难继续获得战果了。魏延的计划正是对诸葛亮战略的补足。它没能实行,我们可以讨论怀疑其可行性,顶多承认胜负参半;诸葛亮“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战略实行了,结果没能获取寸土,我们就可以说它不合适。两相比较,魏延之计是否可用,不是很清楚明了吗? 此后诸葛亮闻司马懿十日克孟达,知其必取街亭,断蜀军咽喉之路,却任人唯亲,以无谋马谡镇守街亭,而令魏延屯兵街亭之后以为接应,简直是本末倒置、昏招迭出,虽庸才如臭皮匠者,亦知其不可也。结果遂有街亭之失,第一次北伐失败,空耗无数粮草辎重。此时若非司马懿在魏国地位未稳,心怀疑虑,还要留着诸葛亮做对手,以保住手中来之不易的兵权,恐怕在空城计的时候就能生擒诸葛亮,进而一举灭了蜀国,还等得到你六出祁山?
魏延确是蜀汉中期第一流的名将,唯此,他的被害身亡,才实在令人感叹。因为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因而常怀不平之意,所以才有两人矛盾重重,最终造成了悲剧。 演义中说,孔明临死之时,言魏延必反,乃预留锦囊,令马岱斩魏延。其实孔明临终时调度失宜,才是致乱之由。他将兵权交给杨仪,可是当时论蜀汉的军职,最高是诸葛亮,其次是魏延,他当时的官位是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征西将军可谓是实权武官的最高品级,并且要资格够老才能在将军前加一个“大”字;假节就是有不请旨而直接斩杀触犯军令者的权力,战时甚至可以直接砍两千石(汉代以俸禄多少来代表品级)以下的官员 ;南郑侯为县侯,是异姓爵位的第一等,和诸葛亮的武乡(县)侯同级。魏延这可真是位高权重呀,相当于:统帅本部参谋总长兼西方面军总司令、上将军衔。而杨仪当时是丞相府长史和绥军将军,最高不过统帅部机要参谋,中将军衔。史书上记载,魏杨二人素来不合,说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而“唯杨仪不假借延,(魏)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因此,如果让杨仪暂摄全军统帅的话,魏延发脾气,不听话,是可以预料的。所以魏延一听兵权归杨仪,怒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这段话说得很是正义凛然,也是国家正理也。但是这些话却被杨仪等认作叛逆之言,且杨仪素与魏延不和,乘机诬告魏延谋反,将其杀害。杨仪何如人也?不过一狷狭小人也,杀了魏延,回到成都后,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在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后主大怒,将其贬为废人,仪羞惭自刎而死。由此可见,杨仪不过一无谋不明之匹夫也,而孔明竟托以大事,若非魏延在,尚不知将有何事发生呢,而一代名将魏延却为此小人所害,诚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