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自身是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 1、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心态。心理健康首先反映在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上,正确的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第一要义。因此,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在正确认识自我后,还要保持乐观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领导或同事的误解等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面对,以真诚对待,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2、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合理宣泄是教师调整心理的重要方式,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千万不要把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要及时地宣泄出来。合理宣泄情感的方式很多,如,在适当的环境放声大哭,向亲密的朋友及时倾诉,咨询心理医生,写日记倾吐,或者参加打球、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都可使紧张的情绪趋向缓和。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健康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3、注重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爱好与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密切的联系。教师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还能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它还可以陶冶教师的思想情操,消除教师的疲劳,解除教师的苦闷,可以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有利于良好情绪的保持和培养,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益处。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假期及茶余饭后走出家门、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培养一项或几项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以锻炼、娱乐,释放心理负荷。从而在工作中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从课余活动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4、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与人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人际交往具有心理感染、满足精神需要、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应乐于合群,善于交往,调节人际关系。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掌握交往技巧,增强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交往,在家庭和社会上敬老爱幼,与亲戚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善于沟通感情,促进彼此心理相容。特别是与同事相处,要排除嫉妒心理,采用"自省"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他人为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调节和改善人际关系。 5、坚持一定量的锻炼,保持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班主任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总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只有当教师带着阳光心理走进课堂,才会有更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方法很多,如回避法、幽默法、向亲友倾诉法、心理咨询法等等,当困境和心理压力出现时,教师要学会自我维护,要及时有效的化解烦恼,才能不被烦恼缠绕,从而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育者。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3)、换个角度想问题
2、调控情感
(1)、情绪控制
(2)、合理宣泄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3、改变行为
(1)、角色学习
(2)、个别或集体讨论
(3)、坚持锻炼
(4)、寻求专业帮助
(5)、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6)、寻求新的工作体验
(7)、调换环境
二、心理健康(正常心理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