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的观后感

600字一定要自己写的
2024-12-27 07:55: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前些天刚刚看完《孔子》影院归来。一部没有刻意讨好观众的猎奇心理的艺术片,那种带给人的感动是渐行渐远却永不消失的,是持久的,一如孔子的思想,2000多年的大浪淘沙,物换星移,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是越来越崇高,相反的,确实越来越平易,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却不被我们所察觉。
  《孔子》绝对值得细细欣赏的原因大致有三:1.周润发的表演。胡玫导演的最终选择是正确的。唯一一个能驾驭各个角色香港“演员”,为何这么说,因为大多数香港演员都只能在某种特定的人物个性中去本色演绎,如梁朝伟,他只能演忧郁、深沉...演别的无法看;再如张国荣,哥哥只能饰演些“歇斯底里、精神分裂”等,如果演其他也是无法欣赏的;另大哥和李连杰,那更不用谈了,他们演的属于没角色,就是“本色”演出;星爷也不例外,只有夸张肢体和澎湃的语言;华仔更不用说了,演了几十年,总是那副“老青头”摆拽的形象...唉,细数也只有周润发先生属于真正的演员,他可以演绎不同的人物性格,可谓“亦文亦武”。回想文强的霸气和内敛、小马哥的执着和压抑、高进的气质和震撼、八星报喜中的诙谐与幽默、李慕白的沧桑和深情等等。。。因此看演技,还得看集口碑、票房、演技、人品、人气一身的发哥啊!孔子必看之人---周润发。如果真换了内地著名演古人“科班”出身演员饰演孔子,那百分之八十人不会去电影院看了!“孔子的思想”只能偶尔在PPS中不经意地被人看到了!真如陈建斌说:发哥演孔子是争议最少且最好的演员了。

  2.孔子的题材。孔子是个我们从小早就听说,但从来不很清楚地了解的古人。基本上我们所了解的也就是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对其人,对其事真正了解的少之又少,更何况我们了解的也不外乎历史文官的记载,真伪难辨,谁也不知道他的真正事迹,现今人几乎也没提起更多兴趣去了解他,然可肯定,孔子这名字基本妇孺皆知的,突然有人要拍这么部电影,还是有很多人想去看看到底是个啥?厚重的历史题材也使我不得不去一睹为快!

  3.导演的功力。作为一个女导演,有着人类本能上弱于男性的缺陷,拍电影毕竟也是个压力大、周期长、耗精神、相当累的差事,更何况拍孔子,孔子的圣人形象已成定型,如拍地过了,估计全国人民和管理层要骂淹死她;如拍地平淡,肯定电影院里哈欠声一片或中途不悦离场。试想孔子这个题材真得很难拍,这么短的两个小时要把孔子的思想、历史概况、弟子受教、坎坷经历等等紧凑地拍出来真的很难很难,需胡玫的导演的判断力来细腻地分析各个镜头的组切。人物的特写、近镜中远镜全镜头的各个切换组合,如何有利于表达影片主题,演员的内心及眼神地表达、肢体语言的运用、美丽的背景的相互交融等等,我觉得看孔子,也是看胡玫的表演,是她在讲故事给我“看”,是她的理解来表达孔子。纵观国内导演拍大片的走向,还没人敢拍这种基本“无票房”的亏本历史剧情片,这次胡玫她做到了,我很佩服她的勇气,胡玫真的是在豪“赌”1.5亿啊!因此冲胡玫是个女导演来导这部片子,我说啥也要去看看了!

  发哥眼神、肢体、言语、面部表情,陈建斌的动作、声势、言辞...鲁君、南子、弟子等等表演令我应接不暇地欣赏体会着,很过瘾,情节也跌宕起伏,不知不觉看着情节流泪了,呵呵,还好,真如发哥说的,不哭还是人吗?我是人,不是神!从这部影片看出来,国内的管理层及艺术家们的思维开始有了转折点,以往拍这种历史题材,肯定是类似于“样板戏”,圣人就要拍的像仙人或和尚,要六根清净;坏人拍的一看就想痛揍他。进步了,胡玫把电影拍的更真实了,让所谓的“圣人”都走下神坛了,来贴近百姓的视角。另外我对孔子的学说一无所知,但这部影片我影响颇深的几个观点我有了深深地体会,大致如:当客观实际无法改变的话,只有心里去体会改变适应其;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行加于别人去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看玩这部电影也终于明白些道理,不错啊!以前对这些话都是似懂非懂的!

  《孔子》不管最后的票房如何,都是一部诚意之作,就像当年《肖申克的救赎》虽然惜败于奥斯卡的奖杯,却依然不能掩饰其光辉,票房对于那些商业大片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除了票房之外能够留下给后世的一无所有,而《孔子》不是这样,它带给我们太多精神上的慰藉和感悟,在起这个物欲横流的电影市场很少有一部电影有勇气能做到这一点!票房,重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