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博物院座落在厦门港峰巢山麓。这是一座魏峨壮丽、洁白庄重的民族形式大楼。在新建的牌楼式的大门上。镶嵌着廖承志先生题写的匾额。华侨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英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带头捐款倡办的,1959年5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各种资料、照片1200多件,珍贵文物2000多件,各种珍禽、走兽、水产标本1000多件,华侨历史陈列馆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走向世界"。首先展示世界地图。图上圈圈点点的地名,表示华侨从流寓到定居的地点,他们的落地开拓之处。大厅中一艘艘仿制古代帆船模型,也揭示了华侨先祖漂洋过海谋生的辛苦历程,见证了契约华工的悲惨命运。两侧展橱的图片、资料,告诉人们,华侨走向世界的艰苦性和斗争的历程。
第二部分 "创业海外"。展出的仿制"亚答"屋和铁皮屋,揭示着华侨先辈投身蛮荒,开发土地,采矿筑路的艰难历程。17-19世纪,不论是东南亚城镇的形成,或横贯美洲大铁路的通车,无不渗透华侨的智慧和血汗。在近代,华侨推广橡胶的种植和加工,使橡胶业一跃成为马来亚的经济支柱,这是华侨历尽艰辛而创下的业绩。
在展厅中,还有仿制南洋旧民俗街,它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缩影。在街道上有腊像的人力车夫及人力车实物,主要表示早期华人、华侨创业海外的艰辛历程。还有华侨赠送的旧日常生活用品。及许多烈士照片和纪念碑,向人们诉说无数华侨在居住国历次反侵略、反迫害、争独立的斗争中,在保卫自己人格的尊严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和壮举。
第三部分 "融合当地"。华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华侨保持自我,办华文学校、开华文报馆、保留祖国语言文字、传统礼俗和伦理道德,使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得以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华侨学习和吸收当地文化、西方文化的养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和补益。华侨逐渐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共同创建美好的生活。
第四部分 "落地生根"。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面临政治认同的选择。绝大多数的华侨则加入当地国籍,效忠各自的国家。他们不再以三把刀(剪刀、剃刀和菜刀)卖苦力、当小贩等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而是提高文化水平、经营中小型或大型企业,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并取得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华人华侨,作为所在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稳定脚跟,富于进取的精神。
第五部分 "源远流长"。华侨虽然已选择了不同的国籍,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对祖国十分关切。他们的祖、父辈曾经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为故乡造福,为乡梓兴学校,建医院,办各种公益事业。表现了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华侨永不忘怀祖国,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橱窗中有许多是华侨送的东南亚各国文物和工艺品,如泰国佛像、柬埔寨浮雕、印尼古乐器等,富于异国情调。
博物院的创办,体现了陈嘉庚先生以博物的展示,增广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指导思想。
博物院三楼为自然馆。它是华侨博物院创办时陈嘉庚先生亲自确定的社会教育功能之一。本馆现展品600多件,其中兽纲有食虫目、翼手目、灵长目、鳞甲目、啮齿目、鲸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鸟纲有: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鸥形目、鹃形目、鹗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爬行纲有:蛇目。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虎、貘、蜂猴、鹈鹕、拟大须鲸、金钱豹、中华秋沙鸭、黄嘴白鹭等。 详见 http://www.xmself-travel.net/xmjd/020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