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年)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名之后,门庭若市,使他苦于应付。
1936年,英王乔治六世继位 ---就是现任英国女王的父亲,他十分害羞,终身都患有严重的口吃。一天,英王光临萧伯纳家造访。与萧伯纳寒暄之后,出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的悬殊,两人很快就沉默无语了。
萧伯纳看英王还没有离去的举动,便慢慢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然后一个劲地盯着表看,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辞。
事后,有人问他喜不喜欢乔治六世,萧伯纳饶有风趣地微微一笑,答道:“当然,在他告辞的时候,确实使我高兴了一下。”
2 印度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代,泰戈尔及其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1924年3月21日,应中国大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第一次访问中国。
泰戈尔在杭州灵隐寺演讲,西泠印社赠送一枚刻有“泰戈尔”三个字的印章,他感动不已。他向国学大梁启超提出,想请中国朋友为他起个中国名字。
在南京,泰戈尔演讲后与青年学生一起散步聊天。有人问他有多大年纪,他风趣地回答:“我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年纪,因为一个人的老少不能拿年纪做标准,我的心时刻同你们一样,所以我长久是一个少年。”他还笑着说:“我已64岁了,但是你们不要猜想我是一个老年人呀!”
抵达北平后,中国学者为泰戈尔64岁寿辰做寿。 古代,中国称呼印度为天竺国,印度称呼中国为震旦国。梁启超致贺词,说:“今天我们所敬爱的天竺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过他64岁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联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叫‘竺震旦’!”
胡适以英语幽默地说:“今天一方面是祝贺老诗哲64岁生日,一方面是祝贺一位刚生下来不到一天的小孩的生日。” 大家哄堂大笑。
“谢谢!”泰戈尔紧握着梁启超的手,庄重地接受了这个名字。后来,西泠印社又各以不同的字体精心刻制了两方“竺震旦”的印章,赠给泰戈尔。
3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美国记者和作家,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18岁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入读大学,而到美国有名的的《堪萨斯星报》当记者,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海明威在工作的半年中,深深受到了星报的写作风格影响,即“用简洁的句子。用短的段落作文章开首。用强有力的的英语。思想正面。”因此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一直以简洁著称。
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
海明威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他的成名作,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