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眠的动物能几个月不吃东西?

2025-02-01 20:51: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救援知识中,有一个“黄金72小时”小时的说法。其实说的就是就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这是救援(学)界的共识。救援界认为,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透气和生命的机会。

人类中不吃不喝最多能撑住72个小时,那其他动物又是怎么样呢?

在自然界中,为了适应环境,有的动物真正做到了不吃喝,有的甚至能坚持10年,远超人类的极限。下面一起来看下吧

有人可能以为骆驼的双峰里面储存的是水,其实不然,那里面储存的是脂肪!当骆驼在满是黄沙的沙漠中徒步行走时,驼峰里面储存的脂肪就转化为能量,可以让它们在40天不进食的情况下,也能顺利穿行沙漠。



大白鲨也可以维持几周不进食,并且让人奇怪的是,它们越久没有吃到一顿饱饭,狩猎技术就越强。

每当冬天来临,北极熊就会放缓心率和新陈代谢,然后进入一段长时间的睡眠状态。虽然他们体型庞大,但是也能做到100天不进食。如果我们人类也能做到100天不吃饭,估计就不会有肥胖的烦恼了。

在地球的另一端,南极的企鹅也是挨饿高手。当企鹅需要抚育下一代时,与生物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相反,雌性企鹅负责外出打猎,雄性企鹅则是待在巢中孵蛋。为了把金鹅宝孵出,雄性在性到外出打猎的2-4个月里,只能依靠它们皮下厚厚的脂肪生活,最长的可以坚持120天不进食。



乌龟的寿命长我们都知道,但是你知道有的乌龟很能挨饿吗?加拉帕戈斯不仅可以活100多岁,而且在极端环境下还能一年不吃东西。

与加拉帕戈斯龟一样能挨饿的还有蜘蛛。虽然蜘蛛结完网就能在“家”坐等食物自动送上门,但是还是需要足够的耐性的,有时一等就是几个月。不过这对蜘蛛来说还是能够忍受的。如果是只双斑肥腹蛛的话,甚至能静等1年。看来蜘蛛真的是宁愿饿死,也不愿去想其他的捕食办法。

冷血动物蛇虽然不能在冷风中调节自己的体温,却能放慢自己的新陈代谢,从而保持1年时间不吃任何食物还能活着。

这时候,也许青蛙会跳出来说道:它才1年算什么,我能坚持16个月呢!跟我比,我能熬死它。

青蛙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已经进化出一种依靠水分来补给养分的功能,以应对干旱的环境。每当旱季来临,它们可以进入长达16个月的休眠状态。

还有更厉害的,作为地球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动物(据说恐龙时代就已存在),鳄鱼能活这么久是有原因的。在极端的环境下,它们可以持续3年不进食。



不过以上这些动物的挨饿时间都没有洞螈长久。这种没有肤色、看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两栖动物生活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常年不见阳光的水下洞穴里。由于没有阳光,洞穴里的资源十分有限,洞螈练就了10年不进食也可以维持生命的本领。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能挨饿的动物了。

回答2:

因为冬眠以前,它们会成为名符其实的“吃货”,像参加增肥比赛似的来囤积脂肪。除了皮肤下的白脂肪增多之外,这些动物的脑部、心脏和肝区的棕色脂肪也有所增长。

棕色脂肪能够在它们春天醒来的时候快速燃烧,为身体恢复提供额外的热量。

一旦脂肪储备完成,睡眠地点敲定,哺乳动物的心率会下降95%,同时体温也随之下降。

爬行动物的代谢过程与哺乳动物的代谢过程有所不同。当秋天来临,环境气温逐渐下降,要开始为数月冬眠做准备时,青草蛇和其他爬虫类选择少吃,甚至不吃。偶尔它们会喝点儿水然后再去冬眠。

回答3:

冬眠是许多动物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为什么这些动物不吃东西,居然能度过漫长的冬天呢?这是因为在冬眠之前,它们大多都做过一番紧张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是大吃大喝,使体内的皮下脂肪大为增加,把自己养得又肥又胖;另一方面是积极筹备“粮草”。东欧有一种田鼠,在冬眠前能准备25千克的干草供自己所用。中亚细亚沙漠中的大沙土鼠,不仅能大量收集干草,而且能巧妙地用嘴咬断树枝,插人土中,把干草包围住,以防被寒风吹走。狼、獾、北极狐等肉食性动物,在越冬前会杀死大量小动物,作为口粮储藏起来。 尽管这些动物的体内已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也有了食物储备,可是冬眠期有好几个月,怎么够用呢?请不必担心。动物在冬眠时,往往处于昏迷或熟睡状态,它们已把新陈代谢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体温下降,消化停止或十分缓慢,血液循环减慢,心脏的收缩强度大大减弱,脉搏和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这时消耗的营养物质也就大为减少了。例如,蝙蝠在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只有五六次,旱獭每分钟仅二三次。刺猬原来每分钟呼吸50次,但熟睡时几乎可以不吸人空气,把它扔进水里,过半小时捞上来也不会淹死。睡鼠在冬眠时身体很硬,呼吸也变得非常微弱,把它当作一只球放在地上滚来滚去,也不会轻易醒来。 动物冬眠的姿势是各不相同的。蝙蝠往往在屋梁上或山洞顶部的隐蔽处,把身体倒挂着呼呼熟睡;刺猬、松鼠和狗獾等在洞穴或窝巢中抱头大睡;蛙和蟾蜍埋在池底的泥里睡觉;石头下、枯叶堆、树洞里,都可以成为晰蜴的冬眠场所;蜗牛则躲藏在石缝或枯叶间,连自己的壳也封闭起来,只留一个小孔供呼吸用。 温带地区的许多淡水鱼,也有冬眠的习惯。冬天,鲤鱼就像吃了安眠药一样,游进深水处,进入蛰伏状态。据测定,在未被冻死前,鲤鱼的体温几乎可以下降到-1℃。这时鲤鱼已停止呼吸,宛如死去了一般,可是气温一上升,它便很快复活了。 美洲黑熊在秋天吃饱喝足,把身子养胖以后,就跑进深山岩洞,把自己封闭起来,开始安安稳稳地冬眠了。这时候,它们只需要一点氧气,就能足足睡上四五个月,既不进食,也不喝水,甚至连排尿也停止了。黑熊在停止排尿以后,是否把含氮废物贮存在体内呢?恰恰相反,冬眠时黑熊血液中含氮废物的浓度还会有所下降呢! 这种奇特的现象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纳尔逊博士等人,通过10年的研究终于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冬眠时黑熊的肾脏几乎不产生尿,即使有很少一点尿,也采用独特的方式处理了。尿液是在膀胱内被吸收的,而尿素则在肠内被肠道细菌分解为氮,然后重新加以利用。冬眠时黑熊体内的脂肪,进入新陈代谢过程后,会产生大量的丙三醇(甘油),而氮是被丙三醇吸收,并被用来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的。 研究者分别给冬眠的黑熊和正常的黑熊注射带有少量放射性元素的丙三醇,然后检查它们的血液。结果发现,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尿只出现在正常黑熊的体内,而在冬眠黑熊的体内却没有一点踪影。注射带有放射性元素的氨基酸时,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冬眠的黑熊体内,作为基本材料的丙三醇和氮是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的。这样,含氮的废物就不会累积起来,这与正常黑熊体内的代谢过程是不一样的。

回答4:

你好! 因为冬眠以前,它们早就开始了冬眠的准备工作,用来度过这段困难时期。这些动物冬眠前的准备工作很特殊,那就是从夏季开始,便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逐渐积累营养物质,足够满主整个冬眠过程中身体需要的基础代谢消耗。 尽管在身体内积累大量营养物质,可是冬眠期长达数月之久,怎么够用呢?原来动物在冬眠期间,伏在窝里不吃也不动,或者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消耗的营养物资也就相对减少了,所以体美贮藏的营养物质是足够供应的。等到身体内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几乎要用光时,冬眠期也将结束了。冬眠过后的动物,身体显得非常瘦弱,醒来后要吞食大量食物来补充营养,易变尽快恢复身体常态。 谢谢!

回答5:

因为动物体内的有害物质沉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