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姓福她姓李,哈哈。古之和亲之策不在少数,唯独唐蕃之间尤为有趣:
西元七世纪,唐代武功可称为吾民族之空前盛业,然屡遭崛起于西部半农半牧高原政权——吐蕃之侵扰,其后敬奉岁币者、签订盟约者、送女和亲者不在少数,使李唐史官不得不曲笔或掩藏事实,乃至李唐男儿李山甫,途径阴地关见崇徽公主手迹,不由发出如此感叹:“谁陈帝子和蕃策,我是男儿为国羞”、“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其实第一次对于唐蕃关系有直观的感受,是在拉萨布达拉宫对面看了那场大型实景剧,以真实山川为台、以灿烂星光为幕,突然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个人的渺小之感顿生,也开始思考所谓“强唐”背后的无奈:强者不恒强,弱者亦非弱。
简单粗暴点说,幸福不幸福全在人之主观意愿,但如今之人何能窥见那悠久的过往、乃至洞彻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于文成公主抵蕃之后的生活,汉藏第一手资料均缺载,仅后代西藏文献中有所提及,举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西藏史籍:
成书于14世纪的《西藏王统记》中,对于文成公主进藏后的遭遇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绘,大意如下:
由以上西藏教法史籍来看,可以得到以下讯息:
1.公主入蕃之后,因文化差异,在生活起居、行事思想上,均与当地相扞格,因此引发冲突不可避免
2.相比于物产丰富丰饶的大唐、在藏地的器用上不如家乡精致,公主心中难免有所怨尤
3.公主为晚进之妃,在其之前除了尼婆罗公主外,另有三妃共处,争风吃醋之后宫风波难免
4.公主年仅十余岁,尤其出自当时最强大之上国,心中定有骄气,吐蕃君臣虑其骄横难制,顾令其臣妾挫抑之,此之情况亦或有。
凭心而论,文成公主命途多舛,以十余岁之冲龄,肩负和亲重任,远赴高寒陌生国度,其昂然面对命运的勇气,的确值得钦佩!
其实,纵观和亲史,不外乎两个要点:
1.嫁女儿的一方,总是要较为强势的
2.被嫁的一方,也不能是完全的弱鸡
而和亲最初的发明者娄敬,其意思表达的很清楚:和亲作用在于同化、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同化:
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曰:“善!”《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文成公主入蕃,正是代表着中土风物进入吐蕃的起点,不仅是文物典章制度、服饰文化礼仪、乃至宗教信仰等,都渗透在吐蕃上层统治阶级中,而在藏地的传说、民歌、戏曲中,与文成公主相关的题材也是累世传颂,成为藏胞最为亲切的历史人物!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刚开始到吐蕃时,她肯定不太适应,比在京城的生活肯定是差点。松赞干布在之前娶过妻子,和公主是和亲,是为了彼此的利益结合的,所以就算松赞干布真的喜欢公主,也得从多方面考虑。松赞干布33岁去世,文成公主没有孩子,后来公主一直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公主幸福与否只有她自己知道。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是幸福的。因为布达拉宫就是为她建造的,可见她在藏是多么受重视。
具记载应该是不幸福的,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前就有七八位妻子了,在迎娶的同时也有一位尺尊公主嫁给他,为了显示对尺尊公主的宠爱,给她修建了大昭寺,而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只是小昭寺,且婚后文成公主并没有为松赞干布生下一儿半女,所以并没有婚后生活幸福这一说法。
嫁过去之后是很幸福的,因为权力和地位以及钱财都是非常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