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每一种胆囊疾病都意味着需要将胆囊切除。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就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内层突出的小块组织,人们一提到息肉,通常会将它与引起癌症的恶性组织联系起来。然而,这些息肉中几乎95%的息肉都是良性的,只有大约5%的息肉意味着会产生潜在的威胁。
胆囊息肉的概念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息肉样病变的总称。以良性多见,形状多样,有球形或半球形,带蒂或基底较宽。
假性息肉:最常见的假性息肉是胆固醇假性息肉,此外也包括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假性息肉,自身不具有恶变可能。
真性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最常见的良性息肉是腺瘤,而恶性息肉通常为腺癌,其他罕见的包括间质肿瘤淋巴瘤和转移癌。
辅助检查
主要是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见向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不伴声影,检出率较高,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但很难分辨其良、恶性。
CT增强扫描、常规B超加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可帮助明确诊断等。
胆囊疾病的超声鉴别
01
胆固醇息肉
由胆固醇沉淀引起,有较强的回声,在胆囊壁上没有声影。常为多发性,而且体积较小。
02
胆固醇腺瘤样息肉
中等回声团块,在胆囊壁上没有声影,基底较宽,呈分叶状。常为单发,位于胆囊颈部及体部,少量位于底部,息肉直径均较大,表面较光滑,多有蒂,较宽,有一定的血供。
03
胆囊腺肌症
节段性胆囊壁增厚
胆囊息肉处置流程
胆囊息肉诊治共识
如果患者没有恶变危险因素且胆囊息肉6-9 mm或有恶变风险因素,胆囊息肉≤5 mm,建议在6个月、1年,然后每年直至5年进行随访超声检查,无恶变危险因素,且胆囊息肉≤5 mm者,建议在第1、3、5年做随访(低质量证据,78%认同度)
随访期间胆囊息肉增加≥2 mm,建议行胆囊切除术(中等质量证据,78%认同度)
随访期间胆囊息肉达到10 mm,建议行胆囊切除术(中等质量证据,100%认同度)
随访期间胆囊息肉消失则停止随访(中等质量证据,100%认同度)
基本检查采用腹部超声,不建议常规使用其他影像学检查,在某些具备合适的专门技术和资源的医学中心,替代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如内镜超声)有助于对疑难病例做出决策(低质量证据,100%认同度)
开腹胆囊切除术
适应证:胆囊严重感染、发炎,或有巨型的胆石。
手术切口在右腹部,肋弓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适应证:
有症状的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等。
无症状但有合并症的胆囊疾病:伴有糖尿病、心肺功能障碍疾病稳定期
容易引起胆囊癌变的胆囊疾病:年龄大于60岁的胆囊结石、巨大结石(直径>2 cm),单发直径>1 cm的胆囊息肉,增长迅速的胆囊息肉,基底较宽的息肉,胆囊颈部息肉等。
胆囊息肉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一般认为,虽然胆囊息肉危害很大,但是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还是可以根治的。关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建议你使用德辅的利柦舒茶,抑制萎缩息肉,逐步清除息肉,可以促进胆汁代谢,然后立刻就医,建议你在饮食上注意下面几点:
(1)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2)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维生素A能减少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3)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4)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5)增加进餐次数,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胆囊息肉是临床上胆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症,也可以分为单发的息肉和多发的息肉。不管是单发的息肉,还是多发的息肉,如果息肉小于1cm不需要特别的处理,可以定期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如果息肉增大,大于1cm恶变的几率就会成倍的增长,建议需要手术治疗。一般手术的方式就是微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的创伤比较小,恢复起来也比较快,术后一般3天左右就可以出院。平时也要注意清淡的饮食,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适当的锻炼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