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计算表中含税级距和不含税级距的区别是什么?

2025-02-03 02:57:0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区别在于由单位还是个人负担个人所得税。

举例:

含税级距

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相当于跟你讲:"这是我这个月给你的工资,个人所得税我是不管(负担)的,需要从你工资里扣除,然后由公司代你缴纳”。

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是从你的该月工资里出的,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净额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因此老板给你发的总工资是含税的,老板发到你手中的工资是扣完你所得税后的净工资。

不含税级距

如果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跟你讲:“这是这个月我给你的纯工资,如果需要交税的话,由公司来承担,你就甭管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款就由公司额外给你承担,而不减少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因此,你的工资就是不含税的工资。

扩展资料: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

国务院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指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

《办法》共有9章32条,明确了专项附加扣除的原则和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扣除范围、扣除标准、扣除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办法》规定,纳税人子女在全日制学历教育阶段(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支出,以及子女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支出,纳税人可选择由夫妻一方按每孩每月1000元扣除,也可选择夫妻双方分别按每孩每月500元扣除。

《办法》规定,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继续教育发生的支出,其中属于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按每月400元扣除,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4年);属于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扣除3600元。

《办法》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由纳税人负担的医药费用支出超过1.5万元的部分,在每年8万元的限额内据实扣除。可扣除的医药费用支出包括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

《办法》规定,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可以选择由夫妻一方按每月1000元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20年)。

《办法》规定,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在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的,按每月1500元扣除。

除上述城市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1100元扣除;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800元扣除。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

《办法》规定,纳税人赡养年满60岁父母的支出,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去世,纳税人赡养年满60岁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支出可以扣除。

纳税人属于独生子女的,按每月2000元扣除;属于非独生子女的,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其中每人分摊的扣除额度不得超过1000元。

《办法》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向税务部门提供或协助核实与专项附加扣除有关的信息。同时明确,根据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级距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日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

回答2:

一、含义不一样:

1、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2、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二、通俗理解不一样:

1、含税级距:通俗理解就是,需要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是从该月工资里出的,而实际得到的工资净额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因此老板发的总工资是含税的,自己拿到手中的工资是扣完所得税后的净工资。

2、不含税级距:通俗理解就是,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款就由公司额外承担,而不减少实际得到的工资。因此,拿到的工资就是不含税的工资。

三、计算公式不一样:

1、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含税)=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四、适用范围不一样:

1、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2、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级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回答3:

个人所得税计算表中含税级距和不含税级距的区别是: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当实行按档次计税的时候,把计税收入划分为若干等级,这些等级就是税级距,税级距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含税级距",另一种为"不含税级距"。
含税级距: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相当于跟你讲:"这是我这个月给你的工资,个人所得税我是不管(负担)的,需要从你工资里扣除,然后由公司代你缴纳"。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是从你的该月工资里出的,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净额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因此老板给你发的总工资是含税的,老板发到你手中的工资是扣完你所得税后的净工资。
不含税级距:如果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跟你讲:"这是这个月我给你的纯工资,如果需要交税的话,由公司来承担,你就甭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款就由公司格外给你承担,而不减少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因此,你的工资就是不含税的工资。
由于单位为个人负担税款的情形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同的方法:
1.单位代纳税义务人负担税款,其收入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一定时的计算,单位代纳税义务人负担个人所得税款的,应将纳税义务人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是: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额-速算扣除数)÷(1-不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
应纳税款=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速算扣除数
上述公式适用于费用扣除标准一定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和不含税收入不超过3360元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2、对于费用扣除数按比例扣除的应税项目,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1-20%)÷[1-税率(不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1-20%)]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率-速算扣除数
3、单位为其个人定额负担税款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取得的工资+单位代个人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税×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4、单位为个人按比例负担税款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的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

回答4:

个人所得税计算表中含税级距和不含税级距的区别:

  1. 通俗点说,如果公司发给你的是没扣税的工资(即税前工资、含税收入额),税由你自己承担的话,那你就要对照税率表中含税级距下相应的税率计算应该交的个税。不考虑社保等因素的情况下你实际到手的工资=税前工资-缴纳的个税。

    ◉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 如果公司发给你的工资是纯收入(即税后工资、实际到手的工资、不含税收入额),个税由公司来承担,那么公司在帮你计算应该承担的个税时,先要将税后工资反推回税前工资,反推时用的税率是不含税级距下的税率。推算回税前工资后再对照税率表中含税级距相应的税率计算个税。

    ◉公式:公司全额全额负担税款的: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

    注:此公式中税率及速算扣除数为税率表中不含税级距所对应的税率。
    税前工资=应纳税所得额+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注:此公式中的税率及速算扣除数为含税级距所对应的税率及速算扣除数。(不考虑社保因素)

  3. 还有公司只负担部分税款得情况,也要反推回去计算个税,公式比较麻烦,就不列举。

  4. 不含税级距只在税后工资推算回税前工资的时候用,计算个人应纳税额时用的是含税级距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