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是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
扩展资料: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的黄鹤楼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诗碑廊、古肆商业街组成。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是一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诵。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每逢节假日的夜晚,黄鹤楼上华灯四射,流光飞舞,堪称”江城一景“。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前楼后阁构成“白云黄鹤”,武汉的标志物。
黄鹤楼新修后,飞架大江的武汉长江大桥就雄踞于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高24层的晴川饭店。这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大为增色。
名字来历如下:
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名天下的黄鹤楼。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经变迁,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遭火灾焚毁的。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可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袆(hui灰)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店主人仍旧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主人送上西瓜。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墙壁上飞了下来。这样就招徕许多酒客,每天在千人以上。几个月之后,酒店主人赚钱达几百万。他用钱酬谢吕洞宾,吕洞宾不要。店主人就修建了这座楼,以示感谢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的黄鹤楼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诗碑廊、古肆商业街组成。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是一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诵。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每逢节假日的夜晚,黄鹤楼上华灯四射,流光飞舞,堪称”江城一景“。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前楼后阁构成“白云黄鹤”,武汉的标志物。
黄鹤楼新修后,飞架大江的武汉长江大桥就雄踞于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高24层的晴川饭店。这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大为增色。此为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