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全球治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全球范围内没有世界政府这样一个如同民族国家内的政府一样的权力机构。 权力和权威的缺失,现有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制的软弱或不完善,使得全球范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更为突出。 由此,强调多中心、多层次管理的治理理论不仅提供了实现全球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也符合“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治理这一现实需要。 全球在经济领域的治理方式 全球在经济领域的治理方式是一种网络式的共同参与、合作协商的运行机制。
其主要包括参与、协调、谈判、合作、协商、调停、调解、联合行动等。 这种治理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合作,并通过大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规制制约各自的行动,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达到多赢的目的。 其目的是形成全球规制的规则体系,重点不仅是传统的管理,而是建立多主体自治基础上的网络化互动的共治。 全球环境治理 全球化与生态环境 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跨国家”环境问题 “超国家”环境治理制度 环境NGO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全球化与环境问题 “环境全球化”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而建构起来的概念。 “环境主义”(environmentalism)的兴起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危害程度认识的深化致使环境问题进入到了政策领域,被建构成为了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中的重要议题(issue)。 现代环境主义的产生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直接原由是来自欧洲严重的大气污染所形成的酸雨对瑞典的很多湖泊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斯德哥尔摩会议显示跨国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为了解决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全球化加剧环境问题 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全球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消耗更多的资源; 投资自由化条件下的污染转移; 经济竞争导致环境标准的降低。 环境保护抗议全球化 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抗议经济全球化。 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召开会议时,引来了数万人游行抗议全球化。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西方八国(G8)峰会等都会遭到反全球化团体和个人的抗议。 全球化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平衡它所存在着的相互冲突的影响。 全球公民社会团体参与到国际政策过程中,并且把环境问题置于了政策议程的前列。
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国家为组织单位的经济活动、工业化是环境恶化主要原因。 其国家以主权为环境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将环境政策视为完全的国家主权范围之内,不受其他外在力量的干涉。 主权使环境污染能够实现转移,人为分割生态环境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环境问题责任的认定也是以国家为单位的。 “跨国家”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臭氧层的耗损、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的减少和沙漠化、海洋污染、水资源问题等。 “跨国家”环境问题超出了一个国家所能够单独解决的限度。 “超国家”环境治理制度 各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和制定各种有关特定环境问题的国际协定、条约以及由此构成的国际环境法体系,形成“超国家”环境治理机制。
超国家的环境治理既包括环境制度,也包括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对于治理活动的参与以及制度实施的复杂过程。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制度体系,其中有些具有法律效力,有些仅具有“软”约束力。 全球环境治理的弱点 非系统性及其矛盾性; 有效性差异大; 利益博弈。 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提出环境问题,进入国际政策议程; 参与和推动超国家环境制度的谈判、决策和执行; 对国际经济组织施加压力,要求考虑环境问题; 影响各国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