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文学史第二阶段的四位重要作家巴金、老舍、曹禺和沈从文都不是左翼的作家
1.巴金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1) 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处女作)、《新生》(《灭亡》的续篇)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2) 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标志着巴金的创作的成熟,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家庭的题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征意义,人物描写更具有典型化内涵,艺术表现日趋成熟。
(3)40年代中后期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最后一部作品)显示了巴金小说的深入发展和深刻的变化。发展体现在继续采用家庭典型题材,继续表现家庭中人物的命运,表现人与家庭、社会的冲突;变化在于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热情和理想,此刻化做了沉静的思考和冷峻的批判,由过去的控诉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2.巴金以家庭为主的小说创作在现文史上的意义
巴金的小说大多都选择家庭题材,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典型的以家庭为背景,他不同阶段的小说赋予了家庭不同意义与内涵。
(1)巴金以家庭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描写了作家个人与家庭的密切关系。他作品中的家庭不是客观选取和讲述别人家庭的故事,而是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讲述自己的家、自己的感受,投入了作家自己的人生感受,“激情”是巴金创作的基调
(2)另一方面,他的创作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深刻揭示了家庭与整个社会的密切关系。他笔下的家庭虽然都很具体、很个性化,但是他给这些具体、个性的家庭赋予了时代社会的内涵,将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来解剖、描写,通过一个个家庭的兴盛与衰亡,反映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从他的《家》中看到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通过《寒夜》中汪、曾二人小家庭的悲剧,看到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体会到不公正的社会终究不会长久的深道理,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巴金小说的预言。
3.巴金的文学创作给文学发展带来的新质
巴金的小说创作塑造了一大批家庭关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身处封建大家庭的,如:《家》中觉新、觉慧等年轻一代;也有身处社会底层普通家庭的,如:《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物的性格往往充满矛盾性,人与人的性格之间往往具有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巴金独特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表面上把这些人物放在家庭的背景中,而实际上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这样的描写更生活化,生活气息浓,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2) 巴金善于在生活的对比当中、矛盾冲突当中,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如:《家》中觉新和觉慧,《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就各是一对矛盾,在现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看巴金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巴金的小说创作到“激流三部曲”发表的时候,达到了风格的成熟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作品始终充满了作家的主观激情和生活的热忱,作者本人始终是作品中一个无形的形象,在作品中大声的呐喊呼号,大段议论,毫不掩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充满激情的创作到40年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寒夜》中作家一改以往的直接呐喊、批判和议论,转而变成一种冷静的、沉思的、深层的分析。家庭题材的视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对大家庭、大家族的描写,转变成关注普通的、随处可见的小家庭,关注这些小家庭中普通人的命运。这种变化给我们以新的启发,作家以往对大家庭的描写更多的具有象征的意义,而对普通小家庭的描写在更大意义上带有普遍代表性,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笔法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尖锐。以往众多人物复杂的关系,在《寒夜》中变成了一种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的描写。但作品并不因为这种关系的简单、描写的朴素而缺乏魅力,反而更增加了生活的实感和现实的穿透力。充分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创作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老舍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1.老舍小说创作的主要阶段
(1)20年代中后期,在英国期间创作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露了老舍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擅长描写北京市民的生活,笔调幽默,视野开阔,擅长写结构完整的故事。
(2) 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大明湖》(书稿毁于战火)等长篇小说,《阳光》、《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成熟。
(3)40年代以后,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组成)、《鼓书艺人》等问世,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进一步的成熟与突破,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入发展。
2.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是老舍在文史上的重要贡献,其重要价值体现在:
(1)首先,老舍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与他的独特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他自身就是底层市民,与底层市民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他在创作中描写的是他所熟悉的生活,投入了自身的生活感受。
(2) 其次,老舍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并不是单纯描写底层社会,而是始终有一种深切的眼光,有一种忧虑,有一种思考,展示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3) 第三,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贡献了一个底层市民人物形象的系列。
3.老舍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
(1)老舍出身平民,了解平民,始终为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从《老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再到《四世同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画面。
(2) 老舍特别热爱北京,大多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为语言表现形式,使他的创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特色,因而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老舍的作品具有一种厚道、温情、具有一种人道主义,充满对底层民众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他的创作又有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特别是他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这种思想发展的尤为充分
(4)老舍善于写故事,他的作品总是情节连贯、生动、故事性强,这一点又使老舍的作品具有非常通俗的意味。
4.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老舍创作风格的发展和变化
(1)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更加完整,《四世同堂》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市民形象的体系。
(2)在艺术结构上,《四世同堂》打破了老舍以往主要的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而是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构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
(3)在语言方面,《四世同堂》把老舍以一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的境地,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1.巴金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1) 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处女作)、《新生》(《灭亡》的续篇)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2) 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标志着巴金的创作的成熟,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家庭的题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征意义,人物描写更具有典型化内涵,艺术表现日趋成熟。
(3)40年代中后期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最后一部作品)显示了巴金小说的深入发展和深刻的变化。发展体现在继续采用家庭典型题材,继续表现家庭中人物的命运,表现人与家庭、社会的冲突;变化在于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热情和理想,此刻化做了沉静的思考和冷峻的批判,由过去的控诉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2.巴金以家庭为主的小说创作在现文史上的意义
巴金的小说大多都选择家庭题材,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典型的以家庭为背景,他不同阶段的小说赋予了家庭不同意义与内涵。
(1)巴金以家庭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描写了作家个人与家庭的密切关系。他作品中的家庭不是客观选取和讲述别人家庭的故事,而是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讲述自己的家、自己的感受,投入了作家自己的人生感受,“激情”是巴金创作的基调
(2)另一方面,他的创作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深刻揭示了家庭与整个社会的密切关系。他笔下的家庭虽然都很具体、很个性化,但是他给这些具体、个性的家庭赋予了时代社会的内涵,将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来解剖、描写,通过一个个家庭的兴盛与衰亡,反映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从他的《家》中看到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通过《寒夜》中汪、曾二人小家庭的悲剧,看到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体会到不公正的社会终究不会长久的深道理,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巴金小说的预言。
3.巴金的文学创作给文学发展带来的新质
巴金的小说创作塑造了一大批家庭关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身处封建大家庭的,如:《家》中觉新、觉慧等年轻一代;也有身处社会底层普通家庭的,如:《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物的性格往往充满矛盾性,人与人的性格之间往往具有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巴金独特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表面上把这些人物放在家庭的背景中,而实际上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这样的描写更生活化,生活气息浓,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2) 巴金善于在生活的对比当中、矛盾冲突当中,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如:《家》中觉新和觉慧,《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就各是一对矛盾,在现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看巴金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巴金的小说创作到“激流三部曲”发表的时候,达到了风格的成熟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作品始终充满了作家的主观激情和生活的热忱,作者本人始终是作品中一个无形的形象,在作品中大声的呐喊呼号,大段议论,毫不掩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充满激情的创作到40年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寒夜》中作家一改以往的直接呐喊、批判和议论,转而变成一种冷静的、沉思的、深层的分析。家庭题材的视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对大家庭、大家族的描写,转变成关注普通的、随处可见的小家庭,关注这些小家庭中普通人的命运。这种变化给我们以新的启发,作家以往对大家庭的描写更多的具有象征的意义,而对普通小家庭的描写在更大意义上带有普遍代表性,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笔法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尖锐。以往众多人物复杂的关系,在《寒夜》中变成了一种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的描写。但作品并不因为这种关系的简单、描写的朴素而缺乏魅力,反而更增加了生活的实感和现实的穿透力。充分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创作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老舍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1.老舍小说创作的主要阶段
(1)20年代中后期,在英国期间创作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露了老舍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擅长描写北京市民的生活,笔调幽默,视野开阔,擅长写结构完整的故事。
(2) 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大明湖》(书稿毁于战火)等长篇小说,《阳光》、《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成熟。
(3)40年代以后,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组成)、《鼓书艺人》等问世,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进一步的成熟与突破,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入发展。
2.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是老舍在文史上的重要贡献,其重要价值体现在:
(1)首先,老舍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与他的独特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他自身就是底层市民,与底层市民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他在创作中描写的是他所熟悉的生活,投入了自身的生活感受。
(2) 其次,老舍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并不是单纯描写底层社会,而是始终有一种深切的眼光,有一种忧虑,有一种思考,展示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3) 第三,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贡献了一个底层市民人物形象的系列。
3.老舍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
(1)老舍出身平民,了解平民,始终为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从《老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再到《四世同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画面。
(2) 老舍特别热爱北京,大多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为语言表现形式,使他的创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特色,因而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老舍的作品具有一种厚道、温情、具有一种人道主义,充满对底层民众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他的创作又有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特别是他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这种思想发展的尤为充分
(4)老舍善于写故事,他的作品总是情节连贯、生动、故事性强,这一点又使老舍的作品具有非常通俗的意味。
4.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老舍创作风格的发展和变化
(1)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更加完整,《四世同堂》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市民形象的体系。
(2)在艺术结构上,《四世同堂》打破了老舍以往主要的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而是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构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
(3)在语言方面,《四世同堂》把老舍以一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的境地,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
舒庆春生于北京的一个贫穷家庭,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曾任小学校长(北京17小学)、中学教员等、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至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庆春是谁。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灭亡》,
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火》、《憩园》、《第四病室》,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5卷)等,译著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