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前的华表上的动物是石犼(读hǒu,中国神话传说中北方食人之兽)。
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又称作“望柱”。该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
由于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宫外,后面的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内,故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把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出”,劝诫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
扩展资料
华表的早期历史
华表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做“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 -华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表 (标志或装饰用的大柱)
天安门广场前的华表上的动物是华表。
华表又称“谤木”,相传始于尧舜时代。最初这种“谤木”多竖立在交通要道,供人们写谏言,评论时政,同时也能起到路标作用,汉武帝时始称华表。后多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做为标志,并逐渐演变成为建筑物旁的装饰品。立在陵墓前的叫“墓表”,多数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等纹饰,顶端是云板或蹲兽,表上的蹲兽叫“望天?辍薄?
使用示例
1. 巍峨华表,让挺拔身躯披曙光;雄伟安门,让风云迎东升太阳;历史耳畔,传礼炮隆隆响。
2.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 牌坊又和棂星门、华表有着“血缘关系”,可用“表兄弟”来比拟。
华表
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前后,各自矗立着两对汉白玉制的华表,它拔地而起,巍然矗立于金水桥头,造型庄重秀美,与天安门城楼构成协调的整体。除此以外,我们在浏览其它的帝王宫殿、园苑、陵墓时,也时常会看到华表。
关于华表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华表的由来
华表又称擎天柱,在汉代时称桓表,是中国古时用以标志或纪念性的建筑物。早在尧、舜时期便已有之,传说帝尧时代,尧为征集民众意见而设立,古籍中有“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木也”,也就是在木头柱上安放一块横木,设置在交通要道上,意思是让老百姓将意见书写在诽谤木上,体现君王纳谏的诚意。汉代时,华表多为木制,顶上立有白鹤,到了明代逐渐用石柱代替了木柱。
华表一般由柱础、柱身、柱顶组成,明以后柱础一般为莲花柱座;柱身以圆形为主,也有八棱形、方形等,柱身一般雕有螭龙、卷草等图案;柱顶上部横一云板,称为承露盘,盘中蹲坐一怪兽,叫“犼”。
犼的原型螭吻
犼的传说
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不成龙,而各有所好。九子之中有一形状类似狮子,喜好守望的犼,常立于华表和房顶上。北京天安门城楼华表上的犼在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
据说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两只面南而座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的,每当皇帝久出不归,荒淫作乐时,它们就会呼唤皇帝:“国君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盼望你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归”。位于城楼后华表上的的两只面北而座的犼则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的,如果皇帝久居宫中,不理政事,它们便会催促皇帝:“国君快出宫体察民情吧,不要总呆在宫中享乐,我们盼望你出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出”。
这个生动的传说故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皇帝寄存的美好愿望,同时也 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懑情绪。
天安门华表的柱头上的瑞兽,名字叫“吼”。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它的顶端的异兽叫做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