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文科可以吗? 求建议

2024-12-16 18:44:29
推荐回答(6个)
回答1:

为自己所喜欢专业而学、、不然会后悔的、、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至于所说的文科可以、自己的水平究竟如何、、就不是很重要、、、、

回答2:

你好楼主!这是我找到的招生陕西的招生信息!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陕西本科招生计划和2006-2008年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http://admission.bnu.edu.cn/old/2009jz/fsx/2009jhfsx.htm网址点击陕西,就可以看到信息了,介绍一直是招五个理科生不招文科。分数在620左右所以你想考北师大学文科有点儿苦难了。

学文科也也可以学心理学的但是北师大没有,其他学校有招生

想学心理最好是选择理科,对于你高一还不晚的加把劲儿就好了

想做心理医生的和咨询我给你解释一下:
心理医生是要有医学基础的,他有开药的权利和资格得获得医师资格症;
而搞心理咨询师的话:上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考咨询师三级和二级就可以了然后就有资格搞心理咨询了

实际上考虑建议你学理科,因为你才高一,这个时候问这个问题正好,因为下半学年就得考虑分科问题,英语好是你的优势心理学对英语的要求很高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在学习心理学理论时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这对你都很适合,对数学有要求因为心理学有测量和统计学,理化相对来说要求不是很高
一切都不晚好好学吧……

回答3:

我就是文科的毕业的,现在在上体学心理学,应该没有文理之分吧

回答4:

有些学校心理学专业也招文科生的。
英语好非常有优势,因为要看很多英文原版书。
我就是学心理专业的,我们不学物理化学。
心理咨询不是想做就能做的,经验和年龄最重要,在国内做咨询的没有个40岁,大家都不认可。
如果真的喜欢,大学可以考咨询师证。
在国内心理专业就业真的挺难的。

个人意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答5:

学习心理学文科生是可以的,我也是文科生。

我考的是武汉的一所专科学校,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本科自考也学完了,像是师大这样的学校文科都是可以的。

但是文科生是不能当心理医生的,因为心理医生需要有药理学的知识,有处方权。

我的专业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也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行业前景不错,面对的是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对他们进行咨询,给他们帮助和爱。

回答6:

你该了解的四类心理从业者——心理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转帖
相关搜索: 心理学, 从业者, 应用
【原创推荐】你该了解的四类心理从业者——心理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瞿洋
前言

谈到心理学的相关职业,或许你最先想到的是从事于各种心理障碍治疗的心理治疗师以及解决婚恋、亲子关系、职场人际、个人发展等领域的心理咨询师。事实上,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领域的内容,也因此而产生了不同工作内容的心理工作者。例如,从学科的角度去划分,你会发现从事于不同方向的心理工作者,如临床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教育者、职业测评师、人事专员等等。如果你对心理学稍有了解,该知道心理研究者的研究领域不尽相同,
如研究认知、发展、社会心理、人格、心理测量、生理心理等等。然而,不管工作方向与领域有多么的不同,心理工作者的划分很难逃出两个大的框架:研究与应用。由此可衍生出心理学的四个大的工作领域。

本文将带你走进这四大心理学工作领域,使你对于这种横向划分的心理工作领域及内容有一概念性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理清这种哲学理念的工作领域框架,有利于大家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心理工作的层次关系以及各自工作内容。从实际价值的角度,本文将解析并澄清一些困绕心理学爱好者及初学者的心理学基本问题,例如从事心理咨询实践为何要学习理论、理论与实践关系、为何心理学包含大量数据、计算及图表等等。本文将着重介绍或许是大家较为熟知的一类心理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在整个心理工作框架中所处的位置及层次关系。此外,参照于西方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工作者的模式以及临床心理和咨询的特殊性对心理咨询/治疗师角色的领域划分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文章最后一部分将向大家介绍当前西方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心理从业者模式——科学家实践者。

四大类心理工作者

从一个横向的工作领域划分,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所有心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划分为以下四类:基础理论与哲学框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服务提供。这是一个工作范围从大至小、从粗略到具体、从研究到应用的逐级过渡。下面将通过实例来依次简述这四大工作领域。

基础理论与哲学框架

基础理论框架与哲学理念的提供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分支得到确立并发展的基础。你可以将其简单地视为“地基”,没有这个地基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这个领域的工作主要是去解决基本概念、领域或概念定义、范围、方法论等问题。作一个类比,此领域相当于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比如C语言。没有编程语言也就无从于后来的各种软件。可以说,如果这个“地基”本身就存在缺陷甚至错误,那么依此而建立起来的研究成果及实践应用也将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及错误。

举一个抑郁症的例子来简单勾勒出这四个领域的工作内容及层次关系。在“基础理论与哲学框架”的工作领域中,针对于抑郁症需要解决的是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如何定义抑郁症、它的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事实上,此领域的工作范围往往更加抽象且宽泛,比如定义何为行为、记忆等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研究?抑郁症之例只为更清晰明了地说明这四个领域的工作内容。

此领域工作难度极高,它本身研究的是一些抽象的甚至没有现成的可以参考的概念及领域。此领域工作者常反过来尽可能借鉴现有研究数据及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发展概念。此领域的工作者很多是世界级的心理学大师、一代鼻祖、一个学派或一个领域理论的开创者。一般心理工作者极难达此境界。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领域是在定义好了的概念、范围、以及研究方法基础之上进行各种变量关系的研究,旨在揭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研究对象、事务的一般规律、联系以及关系的强弱等问题。此领域的研究主要基于严格的心理学实验。之所以我们要进行实验室实验研究是为了确保排除一些干扰性因素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因果关系等问题,即所测量的最终结果完全由我们操作的变量所致。

举一个例子以便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假设运动可以减少焦虑。运动与焦虑可看作两个变量。我们假设运动了焦虑便会减少。如果不进行实验室实验,而是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来进行评估便会出现一定的错误。比如,测量一个人所得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即样本的选取与是否可以被泛化的问题;如果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无法阐明是因为运动使焦虑状态减轻,还是焦虑减轻导致了更多的运动,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除了运动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焦虑状况的减轻,比如我今天捡了100元钱,紧张心情得到了放松,考试结束了焦虑自行缓解了等等。实验室研究就是要控制所有这些可能的干扰以确保运动与焦虑改变的因果关系。

另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究竟运动这一方式对于焦虑症状的减轻影响有多大?相比较改变错误认知、催眠等治疗方法又如何?我们所得到的结果有多少是因为随机性的错误所致?即得获结果是否可以值得依赖?要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进行统计分析。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正是基于统计学分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心理学研究中包含了复杂计算的原因。更多地,大家知道情绪每天总是或多或少地在波动。在西方真实的心理治疗中,考察地总是一个趋势性变化,而非简单就治疗前后的两个点进行比较。因为只有趋势性的变化才可能科学且客观地反映出治疗的效果。这也决定了在严格的心理治疗程序中需要绘图进行分析研究。当然需要制图的情况非常多,本例旨在给大家概念性的认识。以上所述的两个问题(心理学中的计算与制图)恐怕也正是相当数量的一般心理学爱好者与初学者感到困惑不解之处。心理研究方法不仅应用在基础研究也同时应用在应用研究领域。

回到我们抑郁症的例子中。针对于抑郁症,基础研究工作者需要去揭示一些导致抑郁症的成因,包括生理与心理等成因。比如,从生化指标看,抑郁症病人5-羟色胺含量低;从心理缺陷来看,很多抑郁症病人具有“习得性无助”与“负面思维”等心理缺陷性。这些反映了一种基本关系——抑郁症与某些特征之间的关系。

应用研究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应用研究理解为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应用领域甚至进行实践。应用研究事实上包含了两大领域内容:应用研究与实践。不同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有的研究对象直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研究工作者利用了基础研究的成果及结论并将这些规律、研究发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中。

针对于抑郁症,应用研究工作者开始着手于抑郁症的治疗与解决。他们利用了先前对抑郁症病人的研究发现(比如,负面思维、多巴胺含量等)来专门设计出针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方案及具体的方法,并对不同方法加以比较。作为一个应用研究工作者,是需要清晰地了解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哲学理念、治疗原理、方法与步骤、优缺点等;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方法进行实验室研究与比较并对治疗方法加以增减与改良。

应该指出的是应用研究工作者虽着眼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但他们仍属于研究者。与基础研究者相同,他们同样需要从事于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即使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统计心理学等)进行变量关系的研究并对实验进行严格的控制。与基础研究所不同的是,应用研究一切为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研究者同时也涉足到服务的提供,比如面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比较典型的应用研究者如大学的临床心理学专业相关课程的讲师,一方面从事于程序化的治疗研究,另一方面也提供具体的治疗服务。当然,每所大学情况不尽相同。

服务提供

这类心理工作者恐怕是大众相对最熟知的了。因为他们直接面向最终客户。提供的服务具体且非常有针对性!他们的工作职责只有一个:解决问题!并强调服务的有效性、迅速性以及客户在金钱与治疗操作上的可接受性。他们不涉及任何心理学的研究与实验,而只需将应用研究者的具体治疗手段加以实施。服务提供者很少涉及服务方法(比如心理治疗方法)的改良与研究。但他们需要对治疗效果加以评价核查,对治疗方法步骤可进行微小的调整以使其更具效率。这类工作者最典型的恐怕就是心理咨询师与教师了。服务提供者面对抑郁症,更多地仅是对患者进行直接地按部就班地实施治疗步骤并对效果加以评估。

四类工作领域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介绍,四类心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及区别显而易见。每一个领域都是作为下一级领域的基础。当然,“基础理论与哲学框架”领域是作为所有其他三个领域的基础。每一级都为下一级奠定了良好的发展与运用基础。他们的工作范围是依次缩小的并逐步具体化,从最宽泛的理论与哲学框架到最具体的服务提供。环环相扣,不可分离。

无论是心理学基础研究者或是应用研究者,就是研究人员。他们都从事于实验室研究都需要有非常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尤其是对心理研究方法的精通。基础研究人员不涉及到应用——即利用心理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应用研究人员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这种解决策略的创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研究与功能性分析等多种研究策略。而在“服务提供”领域,工作人员仅面对最终客户来实施他们的服务策略(比如治疗干预、教育等)。他们的工作重点需要强调效率性并需与客户间达成某种共识,比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治疗手段。此外,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相邻的工作领域总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基础理论与哲学框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这三个心理工作领域的工作者走的是“科学家”的路线;而“应用研究”与“服务提供”这两个领域的工作者走的是“应用实践者”的路线。

心理咨询师——理论与实践中的迷茫

心理咨询师—— 也许是大众相对最为熟悉的心理学工作者群体,也是服务提供领域工作者之一。然而,这个群体在整个的心理学从业大军中只是冰山一角。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不同心理领域的工作并没有层次贵贱之分,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从对学术功底的要求来看,“服务提供”领域恐怕要较之其他三大领域对心理学上的造诣要求低出一截。理论上讲,因为作为一个专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对研究好的步骤方法加以透辙的理解、执行、实施即可,它不涉及到任何研究的元素。例如,我们对员工进行培训,只需讲出结构化、系统化的培训知识即可,如培训促销员。

然而,纯粹的“服务提供者”模式是否真的适合心理咨询/治疗师这一心理工作者角色是值得商榷的。心理咨询/治疗师虽可视为“服务提供”领域工作者,然而其作为纯粹专业服务提供者这一角色的界限已在世界范围内被逐步打破。这种趋势反映了一种思考,即心理咨询/治疗师应承担怎样的角色—— 是按部就班来执行已设计好的治疗步骤与方法,还是应在此基础上融入应用研究者的角色?这个问题决定了该如何培训心理咨询/治疗师。对于“专业服务提供者”一般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然而短期培训这种方式是否适合心理咨询/治疗师这一职业角色的培养?

由此引发出一个更深远的问题,即心理咨询/治疗师应不应该系统学习心理学理论?换言之,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师是否必须由相关专业领域的心理学科班人员来承担?我想这也是社会上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这个问题的界定首先需要考察专业服务人士的服务领域其本身的复杂程度。在此澄清一个广泛的认识误区——心理咨询师即心理医生。严格讲,心理咨询师的学术背景应基于咨询心理学而临床心理医生的学术背景应绝对建立在临床心理学基础之上,两者在工作范围、服务领域上是相当不同的两大心理学职业,难以相互取代。两大学科其专业深度与广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恐怕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两个学科的区别及各自领域介绍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见我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心理医生——被混淆了的两大心理学领域》一文)。集中在一个小领域或较单一的服务提供项目与面对整个心理咨询或临床心理对于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片面强调实践而轻视理论是心理治疗等实践活动、工作的大忌。这种取向不仅在中国相关行业内比比皆是,在西方国家也反映出为数不少的一线治疗师的心态。他们总是期望寻求一种直接了解、操作简单、立竿见影的治疗手段而无需去学习其理论基础、哲学理念等根基的东西。这种价值取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拿来现成的东西去操作实施相比去做研究、方法评估等要来得容易得多,也更加容易理解。好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心理学家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危险性,并已从一个国家层面不断地提高心理咨询/治疗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

轻视理论而只求实践会对心理治疗造成两个致命伤。第一,问题认识的肤浅性以及治疗方法的匹配性;第二,心理治疗发展的停滞不前。第一点可以从个体治疗层面上来解释。在真实的临床心理问题中,每一种心理障碍都有其各自的成因、致病机理以及长篇幅的诊断标准和特例;与此同时每一种治疗手段也有其各自的哲学基础与适用性。即使面对同一种心理障碍,每个人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治疗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基于个案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现成治疗方法往往是一种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步骤及策略,它更多地针对于普遍情况,而对于特殊状况的案例,高度程序化的治疗步骤经常显得束手无策。打个类比,理论就象砖与瓦,在此基础上你可以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只要遵循着建筑的原则;而“拿来主义“的实践者得到的是建成的房子,你无需再去做什么,但也无法结构性地改变房屋。针对于临床心理治疗,只求对治疗方法的程序化模式步骤了解而不求其理论依据与基础哲学性的掌握其结果是只知其一、难以举一反三、不可能寻求出最具效率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并且进行不同治疗手段的有效比较与评估,甚至依据具体心理问题与治疗方法特性设计出一套高效的心理治疗手段。当然,在科学的心理学中,每一种治疗手段的改良与适用范围的增减必有研究方法作为支持并经得住实验等实证考验方可面世,否则充其量不过是海市蜃楼的科学假设而矣。或许我们更应从一个宏观层面去考虑这个问题。治疗方法的创新虽非一般的专业人士所能及,但对于(治疗方法)理论的透辙研究将在实战中更能得心应手,达到一种更好的匹配性。

第二点,轻视理论将导致治疗发展的停滞不前。这是从一个治疗行业的宏观层面的考察。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可以通过一个类比来说明。理论研究与实战应用可以类比成编程与电脑操作。一般电脑用户,即使能够非常熟练地操作软件,但也不可能成为程序员或者软件的研发者,因为他们不具备编程的语言知识。如果大家都只去操作而无人去编程,那么我们也就没的可用,现有软件缺陷也无法得到改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里所指的理论的学习非并简单的寥寥几页的治疗方法原理的介绍,而是对一种治疗理念最根基的哲学思维的熟知。比如,在英国仅精神分析一种疗法其理论与实践研究就要求达一年之久。当前,国内一些咨询师开始寻思创新,试图去开创理论并进行治疗的方法改良,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与方向。遗憾的是,这对于一个没有非常坚实的研究方法背景的心理科班的人来说尚且是海市蜃楼就更不用提非心理专业背景的人。

这个道理很简单,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科学。科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研究的每一步都要经得起严格的实证,科学中没有想当然与模棱两可的事情。与很多其他科学学科一样,心理学也需要用数据去说明很多问题。让不精通于研究方法的人从事一个实践角度的心理学研究就好比让没学过加减法的人搞数学研究。这也是我曾经多次提到的方法论知识是心理学的灵魂与支柱,它区分开了一般的心理学爱好者与心理专业的人。心理学原本是一门严谨性很高的科学,只是在中国被很多人所误解甚至妖魔化——认为心理学是读心术、催眠术、成功学等。当然心理学与这些不无关系,但它们仅是心理学的沧海一粟。

言归正归,强调理论并不意味着轻视实践。相反,实践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要搞明白它们相互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实践,是对理论的深化与融会贯通。没有理论基础的实践一切都是虚无的,无法提高治疗水平。另一方面,实践中可以总结理论,但是凡能上升到理论的科学假设必要经受实证考验。在心理治疗中,临床面试技巧、咨询沟通技术、问题发现与治疗方法的熟练运用等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得以体验与深化。例如,通过面部表现、肢体语言、语言特征等迅速判断并发现咨询者问题;阻抗的及时发现与应对;适当的沟通中影响与干预技术的运用;细节的捕捉与框架、时间的把握等必须在实践中加以体会并积累经验。书本知识需转化为实践经验。但是,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从当今英、美国家培养注册临床心理专家与心理咨询专家的一般模式来看(本、硕、博连读的心理学专业且博士为临床心理或咨询心理专业含至少一年博士阶段的实践工作),理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理论在心理学中如内功,实践如招式。内功充盈,打出的招式方有威力;但不去实践如同没有招式,也就无从系统并有策略地发力了。相反,不练内气,只求招式,往往造成空有其形,不见其势。这点在我所接触的一些咨询师身上有所发现。有种买椟还珠之感—— 片面强调沟通技巧性东西而忽略掉实质问题的理解与解决。当然这个“椟”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核心学科(互为补充)、深究各种心理问题成因机制、对治疗方法理念的探究及适用性分析、加以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体会深化才可能真正达到自我的冲破。

西方心理服务新模式——科学家-实践者模式

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在世界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并不是一种偶然。数年在国外攻读心理学的切身体会让我感到心理学研究在西方几乎无处不在。从英、美一些心理期刊也可看到研究成果可谓日新月异,小至一个研究发现、大至理论的修正、方法的改良等等,不计其数的人投身于心理学研究中。这种氛围从大学第一级的心理专业新生就已经开始培养了。个人认为,挑战权威——是西方科学得以迅猛发展的一种积极的科学态度。已数不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已被修改并完善了多少次,更新了多少个版面;然而,我们很多人还抱着百年前的弗洛伊德视若神明。一种文化的差异反映到了科学的发展。

西方心理学得到迅速发展,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本文所述的四大心理工作领域的环环相扣与良好的协作性。每一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上一层领域的研究贡献。对于整个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领域来说,或许我们很难通过提供短期培训的方式来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临床心理专家与咨询专家,其原因就在于学科本身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例如,心理治疗仅是西方临床心理学的冰山一角,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临床心理研究(如高级统计、量化与质化分析、线性分析、心理测量学等等)、神经学、临床神经病理学、生物精神病学、精神病理学、药理学等等诸多学科。舍掉其中任何都有可能会造成理解的片面性与治疗的缺陷性。其学术的专精程度决定了一个真正意义的临床心理专家不太可能仅作为一名单纯的经短期培训而生的服务提供者。因而,在西方产生了一种“融合”的从业者新模式——科学家与实践者(Scientist- practitioner)模式。

前面讲过,四类领域的前三类走的是科学家的路线,而“应用研究”与“服务提供”又可划分到实际应用领域。因而也为这一模式“科学家与实践者”造就了理论的可行性。这个模式下的从业者融入了研究与专业服务的双重元素。有些类似于应用研究工作者,但它的工作范围更大也更重视于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给最终用户。这个群体的工作者其学术背景较之其他领域的工作者要更广泛,他们必须具有研究能力与专业的服务实践能力。他们更多工作在相对比较复杂的领域如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它有效地弥补了“服务提供者”或许难以胜任或需要研究与实践并举的领域。

当今,英、美国家对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培养走的就是这种模式。由于非常坚实的学术背景加之数位高水准的认证临床心理学家的督导,造就了这个群体的工作者具备了科学家与经验老道的专业医生的双重特性。他们工作往往面对患者,但同时负担着研究课题。理论讲,此模式下的工作者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实战能力不亚于任何一个领域的工作者,甚至这些人有改写诊断标准与改革治疗方法的学术造诣。此模式的工作者很少单兵作战,面对临床研究往往形成专家组共同进行实验研究。

总之,对于心理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的框架的把握有利于我们理清不同领域的心理学工作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使命并可建立对于心理学发展可能性的概念性理解。此外,相信你对于不同心理领域的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此篇为广大网友而作,希望能够解答常令一般心理爱好者以及心理初学者的一些困惑,比如为何心理学中包含了大量的计算、数据以及图表之类的东西(非本文讨论重点);为何从事心理实践工作仍需学习理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从研究与应用角度的哲学理念对于心理从业者的科学划分并且阐述了很多人所关心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专业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它们存在基础的基础理论的哲学框架。

文中还阐述了大家熟知的心理咨询师应处的心理学领域位置以及对于它的位置融合思考。以及深入解释了在心理实践工作中忽略理论的重大危害。最后向大家介绍了西方心理服务的新模式——科学家与实践者模式。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这些问题。

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启迪,并且对不同工作范围、领域的心理工作者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

文章写得很长,但如果你真可以耐心读完,相信会从中有所获的!一些问题由于篇幅与主题的关系无法深入展开(比如心理学实验设计、推断性统计问题等这些恐怕最令一般爱好者头痛的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在回复中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