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油气资源历来受到世人关注。从1999年到现在,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青藏专项等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本区的地勘工作已逐步进入到快速发展期。
1.青藏地区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仅实现小比例尺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航磁区域地质调查的全区覆盖;到2007年,实现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全部152×104m3(110幅)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根据该成果,重新厘定了青藏高原地层、构造划分,编制了昆仑—阿尔金、西藏地区、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但是,至今全区1∶10万及小于1∶10万比例尺的基础区域地质工作仍只是在零星地区进行,相对于全区有资源远景的区域仍不足总数的1%。
根据全国地质资料馆的资料(表8-6)显示,在西部地区、重要成矿区和重要经济区部署开展了区域物探、化探和遥感工作,通过区域物化遥调查,获取了高质量的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和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基础图件及成果资料,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已经重点开展了以羌塘盆地、西南三江为重点的1∶20万地球物理工作,为藏北油气调查等调查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1950年到1960年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普查工作主要集中在藏北偏东地区。1970年至1980年,西藏各地区局部和青海海西自治州西部开展了普查工作,包括北部的石油资源普查。而详查和勘探工作的开展各年代基本上都是零星、局部的,藏北地区有一些。
表8-6 1949-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质工作完成情况统计
由表8-6可见,整个青藏高原的基础地质工作完成状况呈现极不均衡,这与该地区的恶劣气候条件有极大的关系。其中的完成比例是指已完成的工作面积占全区面积的比例。经过几十年的青藏高原野外工作经验的积累,研发了适合于青藏高原野外工作的成套技术组合。成功研制并推广应用了中高山景观区航磁、化探、遥感等快速扫面技术,遥感异常提取、成像光谱矿物填图、化探异常筛选等快速评价技术,成矿—控矿预测方法,基于3S技术的野外数字采集系统和GIS预测评价系统等。
尤其是经过近20年的努力,对青藏高原地区油气资源状况展开了勘查工作,到2010年已对该地区和藏北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勘查工作。勘查包括石油地质勘查,区调(1∶20万、1∶25万、1∶100万)、航磁(1∶20万~1∶25万)、化探扫面、重力等工作,以及大面积的基础工作,如MT、地质路线调查、地震测线等。
2.青藏地区盆地构造概况
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许多的盆地,这些盆地所处的地质构造带位置情况见表8-7。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已对这些盆地的地质构造情况有所了解,认为这些盆地中许多是含油气盆地。根据其形成时间、演化特征等可以分为海相和陆相两大类含油气盆地。得到了这些盆地的地质构造情况见表8-8;同时开展了一定的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得到了生油层情况,见表8-9。
表8-7 青藏高原地区含油气盆地
续表
(据参考文献[190])
表8-8 羌塘以外主要海相含油气盆地概况
(据参考文献[190])
表8-9 青藏高原地区海相含油气盆地
(据参考文献[190])
在油气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类比法、有机碳法等方法初步估计出整个青藏高原的油气资源量,其结果见表8-10。而且2002年已在伦坡拉盆地打井见油,伦坡拉—尼玛盆地有着良好的烃源岩特性,见表8-11。
表8-10 青藏高原地区油气远景资源估算总量
(据参考文献[190])
表8-11 伦坡拉盆地烃源岩成熟度及埋深
(据参考文献[190])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地区目前是中国尚未开发的最有油气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这些油气潜力较大的盆地大都分布在藏北地区,如羌塘盆地、伦坡拉盆地等。因此藏北地区为油气资源优势潜力区,也是建立中国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的优选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