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致于他在论文的结尾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闻一多的《死水》是一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戏剧作品,它体现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主张,即“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
首先,在“绘画美”方面,闻一多在《死水》中注重舞台视觉效果,通过运用色彩、光影等手法,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戏剧氛围。剧中用金黄、蔚蓝和翠绿等颜色来描绘舞台背景,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既庄重又富有生命力。同时,闻一多还注重舞台造型,通过运用各种道具和布景元素,营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舞台形象。
其次,在“建筑美”方面,闻一多在《死水》中注重舞台结构的对称和均衡,追求一种形式美的艺术效果。剧中运用了“两军对垒”的戏剧结构,使得剧情发展显得条理清晰、紧凑有力。同时,闻一多还注重台词的建筑美感,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台词显得既有节奏又有韵律。
最后,在“音乐美”方面,闻一多在《死水》中注重台词的韵律和节奏,追求一种声韵美的艺术效果。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诗歌和歌谣,使得整个戏剧作品显得既富有情感又富有韵律。同时,闻一多还注重舞台音乐的运用,通过运用各种音乐元素,营造出具有强烈音乐感染力的戏剧氛围。
总之,《死水》体现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主张,即“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它是一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戏剧作品,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死水》真正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所主张的“三美”主张.
1、音乐美.
《死水》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全诗共五段,每节段四行,每行的音尺数相同:四个音尺,且都有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但音尺的排列不同,每行诗的收尾都是二字尺.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节奏鲜明.
2、绘画美.
《死水》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
3、建筑美.
《死水》诗体结构整齐匀称,每行字数相等,每段行数相等,耸立着使诗的外观形式体现出建筑的匀称、均齐.自然,这种死板的、豆腐干式的诗体形式与诗人要诅咒的“一沟死水”正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