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指一个人的有意义的经历能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故而被人所使用。例如1,李商隐 《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讲的是庄周梦蝶的典故
2.范仲淹 渔家傲 秋思 ( 燕然未勒归无计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3.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消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守。此处作者以魏尚自喻。
4.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八百里分麾下炙) 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交”。
一般是指成语的出处。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宋史·宋敏求专》:“熟于朝廷典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例:
人们常爱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称誉或形容他人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但你知道“学识”为什么能用“车”来载,“才高”又怎么可以用“斗”来量吗?告诉大家,它们分别出自两个典故。
“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战国人惠施方术甚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所谓“其书五车”是指他的藏书丰富可装五车。古时的书都是用竹简(片)制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来就成了书。当时的五车书虽与现在的五车书不可等量齐观,但拥有五车藏书也可谓“饱学之士”了。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看来,谢灵运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可叹》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即曹植)八斗才。”诗中就借用了“才高八斗”这个典故。
典故通俗的说就是以前留下来的,著名的,有意义的故事和传说。古诗中的典故就要看你的学识了。
典故,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且较为人所熟悉的,意义稍微有点,如果是写作的,你的典故就要符合你的写作要求,不能生按乱套
不管古代的现代的小故事,能教育人咋做事和做人,这就是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