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取得了非凡的史学成就,亦有非凡的史学价值。本文以“知人论事”为宗旨,以时代背景为主线,纵观陈寿的生命历程,从家学、师统、同门、同僚四个方面探讨了陈寿的学术渊源,并以此分析了周围环境以及人物对陈寿本人的影响和对《三国志》成书的影响。《三国志》在内容特征上体现了对人物描写时受到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对人物进行了诸如外貌、动作、语言、故事等文学性很强的描写,但是无论是在行文过程中还是在文章最后的“评曰”都体现了陈寿所推崇的儒家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关于《三国志》的史学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首先,陈寿在写史时,能较为公正地对待三国的历史,其“正统观”已经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其次,在谋篇布局上《三国志》使用了“化整为零”的战役记述模式,相似人物“合传”的分类模式,以及从历史大局和发展趋势着眼,面对前人未曾有过的困难,创造性的运用了“一分为三”与“三合为一”的篇章结构方法,为后世写割据时期的历史起到了一个范例作用;最后,《三国志》取材精审严谨,这不同于司马迁《史记》中许多感情色彩很强烈的叙述和议论,秉承一个史官的责任与职业道德。
《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之一,史学界历来评价颇高,其作者陈寿,被当时的名臣司空张华称为象司马迁、班固一样的良史。但也有一些学者对陈寿很不以为然,例如唐代的大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曲笔》中就大骂陈寿:“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为何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情况发生呢?今天我就借助有限的史料,带着读者重回魏晋,感受一个真实的陈寿以及一本走下神坛的《三国志》。
《三国志》,与同时代的其他史书相比,记述比较全面,文笔非常精炼,可信度也较高。《魏略》偏重于魏国历史,且被认为繁复寡要,《英雄记》偏重于大人物,且只能记载到建安中,所以最终《三国志》成为国史蓝本非常正常。裴松之加注后,裴注《三国志》成为前四史之一也就众望所归了。当然,裴注《三国志》中仍有一些错漏之处值得我们去指摘和补充,这自然就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任务了。
无价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就象你小学课本一样 当时很是珍惜 了解过后就没那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