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户从哪里来?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接触过校内的人,对于“校内”两个字,很容易望文生义地认为这仅仅是个学生社区、仅仅是个同学录。和Facebook不同,Facebook望文生义会让人想到通信录。通信录是一辈子的,而同学录仅存在于求学阶段。那么,非求学阶段的网民为什么要来校内网?校内网因此失去了一大批潜在用户。
2、用户为什么停留?
在校内建立之初,网民里大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用户构成了校内的主力用户之一。但现在,他们大多数可能已经在工作,“校内”两个字比不上“海内”带来的归属感多,那么,用户为什么要留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地方?
3、如何赚钱?
如何赚钱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消费能力较低,广告主必然更愿意向工薪阶层投放广告。在这一层面上,“校内”二字大大地限制了千橡的盈利能力。
因此,校内改名可以说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只是时间的问题,长痛不如短痛,索性早点改名,避免以后遇到更窄的瓶颈。而如果刚好有些事情或政策对此做了催化作用,何不顺水推舟立即改名?
以前我们骂校内的sb
现在骂校内人人是sb
区别很明显
被日本人收购了
这要问日本人去
开网站要赚钱啊,学生消费水平低,能赚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