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本书,是《怅望千秋——唐诗之旅》。你去买这本书啊。
以下是这本书的目录:
编注者说
序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与诗人同行
感悟唐诗精神
结交一位终生不离不弃的挚友
第一单元
长安行
客舍并州
与李白同游庐山
独钓寒江雪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诗家天子
寄李白
怅望千秋一洒泪
骏马的悲歌
单元链接
第三单元
巾帼
单元链接
第四单元
月光奏鸣曲
华夏之水 炎黄之血
单元链接
第五单元
诗中的彩虹
唯有垂杨管别离
君子与佳人
白刃明霜雪
诗咏金钱
单元链接
附录
原著《序》
怅望千秋之感
不敢说我对诗文有什么研究,看过千万篇古诗词的佳作,很少谈自己的看法,怕难免会让人看出才疏学浅的我所看的不真切,那知识的鄙陋,但是,和《怅望千秋》的李元洛一起看,一起走的那个唐诗之旅,让我不得佩服他的独到见解,他的文学才华,喜欢上他产生共鸣的快感!
一,纵观
在李元洛的文字里,犹如神笔马良的笔,挥洒自如,用文字勾勒出唐诗那夺目绝伦的美!
试看唐代的诗歌,真也是千花齐放的花园,万铢咸集的宝库。一位位诗人仿佛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也正如李元洛说的在个人遭逢到不快与不平时,可以邀李白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不识时务地忧国忧民,杜甫会前来陪你一道长吟短哭;假如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高兴,那么唐诗中也有的是嘉山胜水,有的是明花好月,有的是佛理禅境,让你前年后作一番美德神游与卧游!
在这样就绿灯红的日子里,去还念和重温一下千百年前的唐诗,真切的觉得遇上了一位可以一心相对的好友!
二,悟李白
李白无疑是唐诗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在夜月下,朦胧的月色与百花相交,那时举杯邀月,是他的风情,半醉半醒的吟诗是他的情怀!李元洛在寄李白中细细地分析了他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中对黄鹤楼,鹦鹉洲的态度的前后变化,我也曾学过这两首诗,在学习《登金陵凤凰台》时,老师就将崔颢的《黄鹤楼》作过比较,当时我也曾一时的认为作为诗仙的李白或许也有意识的灵感寄托吧,但如今,看着洋洋洒洒文字构成的寄李白,我不觉为先前的想法而自觉可笑,看李白的性格,读李白的一生,他又是何等人啊?那时28岁的李白在诗坛怎会没有雄心万夫?他欣赏崔颢的诗,但同时要超越他人!而创作上也不是只有争强好胜而不甘重复与平庸,才有可能留下结构佳篇吗?细细品来,细细读来,这又怎么回事模仿他人制作的成品?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灵感,他的思维,他的气魄胸襟是非常人啊,很赞同李元洛说那句:“崔颢只是当然是杰作,不可替代,但是李白后来居上,却也非溢美之词。”
在书中,又看到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中的两句:“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忽然来了兴致去网上查了一查,把整首诗细细读来,真觉得李白虽然败于官场,毁于政治,但是作为一位杰出的傲岸不谐的诗人,你虽然偶然有唯心的摧眉折腰之时,但却永远没有地下在即的高贵头颅之日!而是给中国的诗史添加了一个重要的乐章,给中华的文化增添了色彩。
不能说光是几首诗的看法,对他的一切浅薄的了解就是了解李白,我不敢,同样我想对于千年前的古人说了解,已没有人敢,但是从那些浅薄的了解中我看到李白的豪迈,他晚年的人有的志气,他的诗中的浪漫气息,是诗坛一个璀璨的永不灭的星。悟你,是我的自大其夸,看你神话般的离开,潇洒地走了一回历史,带着你所有的情感走了一回你的盛唐,或许再某个月色朦胧的时节,又会看到你举杯邀月,豪情畅说!
三,感杜甫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对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仅仅悲伤与自己的身世际遇,还忧国忧民,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
在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中,我对杜甫又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他一边细说他眼中的杜甫,一边将杜甫的诗拿来体会,虽说这些诗无一是我曾经学过或者读到过的,但是,在心头默默的多念几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来,杜甫又给了我一些感伤!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种,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猥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杜甫就选择了担忧国家担忧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没有停过,他留下了他的绝唱,他在流浪中绝望地悲歌,留下诗坛上抹不去的灿烂,那一句“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似乎仍穿越过楚云湘水穿越过朔风`寒雨穿越过一千年的岁月隐隐传来……
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还值得考证,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苍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怅望千秋中说道:“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怅望千秋,也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中的那句诗,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
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会你再次翻开书页已经微微泛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失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
四,思武才人
在如同慢慢长夜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庙堂与语文场,是获得专利权的男人趋骛与驰骋的场所,而女子的才华却如同种子,被埋没在冰封雪裹得冻土层下,无法破土萌芽,更不要说成长枝繁叶茂的绿树了!但是,在唐诗中,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女子留下的佳作!在《全唐诗》中记录了将近一百多位女诗人的名字,尽管宋代的李清照和清代的秋瑾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但毕竟还是一支独秀,唐代的诗坛群雌竞鸣的景象再也未能出现。
尚且不说一些不知名的女流之作,在我映像之中最为深刻的是那个在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武则天。我曾经就已经读过《武则天传》,那个女人年仅十四就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才人”,赐号“武媚”,而年方二十八的武昭仪就早早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然后又一步步大权独揽,享年八十一岁的她前后执掌政权达五十年之久,然而这个争论颇多,中国的第一个女皇的功过无需再此争议,但她留下的诗文却值得我们品味,这一首《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一个人品读这诗或许一时有些云雾迷幻,无法理解,纵观一下历史,在李元洛的文笔中忽然也体会到诗中那所表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闺思闺怨,和引人共鸣的没有完全异化的人性人情。我不知道这是她在那个不眠之夜写得,我不知道她写时有多少情怀,我不知道她一生的所作所为到底有多残忍,但是,我想她仍然是有才华的,她无论在唐朝的诗坛还是历史都有无法忽略的作用,都体现了一个女子在那一时代的才华!都体现了唐朝,不仅仅演绎着男人的才华,诗赋,更有女子用她们的智慧,她们的纤纤素手写出一篇篇动人的诗章!
……
怅望千秋,怅望了唐朝的诗史,我看到了李元洛对唐诗的热爱,我看到了他告诉我的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应为他那深入人心的文字,我也看到了自己对唐诗那璀璨文化的喜爱和认识!一页一页的读完整本书,我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限于了解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人,知道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事,品读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绝唱和佳作!而更加了解到唐诗,它是要我们去探索,诵读,欣赏,想象的,就像作者李元洛一样,他那对唐诗深深的喜爱才会如此细心的去分析唐诗,去追寻他被人遗忘的背景历史,去理解它每一个诗词所包含作者的感情!这样的喜欢,更让我为之震撼!
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们去追寻千年之前的文化,我们去体验千年之前古人心境豪气,去承接那千百年流传的文化……
唐诗,有无数的绝唱,而所谓的绝唱,不是绝响的唱永,而是绝佳的唱永,要永远我们流传不绝!
《寂寞圣哲》读后感
负担寂寞
——读鲍鹏山《寂寞圣哲》有感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