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因心起妄念而生种种法,造种种行。关键是如何看待“妄”字。明白自己的作为后果而后行事,这才是觉者的行为。
所说杀生,是说不妄杀,不以杀为乐趣,也就是有个心性约束的前提。所以,战争中虽然有杀生,但并不表示杀生是战争的目的。如果有正确的意义和目的,一样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当然,佛法所说是因缘法,而不是因果法。有因必有果的法则是必然的,但是缘的存在才使果报有其意义和变化。单纯讲因果而不讲缘,其实是外道决定论的说法。
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中说:
第一,明白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争取,是人心贪、嗔、痴的社会表现;
第二,尽量避免战争,尽自己的能力化解矛盾,调和争端,比如在自己的部族即将被侵犯的时候,佛祖曾为了解救,多次以各种行为和语言劝解对方;
第三,如争端无法避免,则应以各种力量争取缩小伤害普通人民,比如佛经中就有释迦部族的王为了人民少受伤害而与敌人谈条件的记载。
第四,万事有因,有缘,没有无缘无故的争端,在自己的国家政府一定要审情度势,如法行为,不逾规矩,上下一心,社会安定,勿造自孽;有种种方便智慧折服对手,种种强大力量使对手不得轻视。
这样的国家才是强盛而不可侵犯,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这样的政府才可称为古代的圣王。而传布正信,人人都行善业,建立人间净土,才能最终消除人的动乱。
第五,当自己的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是正常的、稳定的,面对侵略时才有必胜的把握。这个时候,为了保护人民生活的平安,社会的稳定,如法行事的管理者才可以进行战斗。此时的杀生罪业是轻微的。
“大王当知。行法行王。设是方便入阵斗战。尔时虽复杀害众生。而彼王得轻微少罪。非决定受忏悔能灭。何以故。彼法行王。为欲入战。先生三种慈悲心故。虽作此恶得罪轻微。非决定受。大王当知。彼法行王。为令众生。为护沙门护沙门法。为护妻子族姓知识。能舍自身及资生物。作如是业。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无量福。大王当知。若为护国养活人民。兴兵斗战。彼时国王。应当先发如上三心。敕令主将一依王教。如是斗者有福无罪。”
也就是说,受报是必然的,但是如果其心理产生的行为是正当的,则会使杀生的报减少和缩短。因为其正当的行为已经产生了好的福报。
战士是为什么而杀人?是其本职所在,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活着.如果是每个人都能按佛陀的教导来做,那么世间就只有和平没有战争,又哪来的战士?
以下是圣严法师开示,希望你能参照,从中得到理解: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
虽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称为恶业、邪业或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渔不能生活;住于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如果除了卖淫、卖笑、伴舞等,就不能从事其它的职业来谋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经营屠业或酒业,自己也只学会了屠业或酒业的谋生技能。如果由于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们首先放弃了原有的行业再来信佛。不过,当他们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够设法改业的话,佛教是会积极地鼓励他们的。因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励大家都能从事于善良而正当的职业。何况那些行业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受戒者,虽无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质的罪过。
万一由于各人实际状况的原因,无法改业的话,佛教也不以为他们是破戒。因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仅是皈依三宝。受戒持戒,虽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强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没有受戒,当然无戒可破,也没有破戒的罪过。如要受戒,受戒的机会,随时都在等待他们,五戒之中,能受几戒就受几戒,如果受了之后,不能持守,也可随时舍戒,舍了戒再作恶业,也不算犯戒。舍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舍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宽大。虽然不能受持最起码的五戒,只要能对三宝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种下了将来必可成佛的善根,何况是皈依了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只要求不另信奉其它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愿意信仰的人的。
阿弥陀佛!
杀。国家主权高于意识形态。佛教信仰属于意识形态,杀人是为了使更少的人尤其是无辜的人被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各国军人都一样。否则就不要当兵。
你有所不知,你去看看天堂游记吧记载着忠义堂和孝子堂的,军人为了保家卫国死后能成神,怎会坠入地狱呢?除了做过杀人放火邪淫之事除外,如果是自卫也有二分罪的,南无阿弥陀佛众生平等。
战场上杀人,被杀是他自己的业力,
战争是怎么来的呢: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可以知道战争是吃出来的
在战场上杀人,因为是众生的怨气,导致的宇宙星象的变化,罪比较小。
如果是自卫杀人,罪就很大,因为是自己的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