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的表现。
热气”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独有的名词术语,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热”与“寒”往往表示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侧面。“热气”一词的使用范围很广,涵义也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所可概括。它既用于表述气温较高的自然天气状况,也用于表述食品、药材的属性,还用于表述疾病的病因、分类、以及人体机能的状况等等。
我国很早就有热气的概念,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五运”、“六气”的理论,“五运”即“金、木、水、火、土”,用于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的相生相克关系;“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用于表示疾病的起因。其中的“暑”就代表热的意思,酷暑即酷热。
尽管《黄帝内经》将“六气”列为疾病的起因,但中医对疾病的主要起因一向是有争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可能是皮肤与肌肉之间)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按季节气候来养生)。”显然《黄帝内经》把“风”列为主要病因。但自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出,此后,医家又有“伤寒为百病之始也”的说法。到了宋代,才有热气致病的说法。朱肱认为:“寒毒藏于肌肤之间......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之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首次有了温热病因的认识。
在中医在四诊八纲中(望、闻、问、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把“热气”看作是病证的一种表现类型,就是所有疾病都有上述的八种类型或表现。而且,热与寒,也是人体体质所处状态的一种表现,有的人偏热,有的人偏寒。
“热气”在人体上的表现大致有如下特征:口苦、口干、舌燥、舌胎粗黄、唇红、目赤、便结、溺黄、心烦、夜难入睡等等。它既可以是疾病的表现,也可以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与现代生理学所描述的人体组织脱水、体液浓缩、解毒机能下降、代谢物和有毒物质积滞所产生的症状相似。
通常人体可以通过多种因素罹患“热气”,过食煎炒烘烤油炸的食物可以罹患“热气”(可能是脂肪经高温分解成糠醛,刺激粘膜,使之充血、红肿、发炎),过量食用人参、当归、桂枝、独活、等滋补热性药材亦可以罹患“热气”。肝、肾机能损害,有毒的代谢物如乳酸、丙酮酸、肌酸、肌酐、尿酸及含氮的有机化学物积滞在人体中,也会产生如受“热气”相似的症状。
广东人喜欢喝凉茶去火,可是火有“虚实” 之分,清肝滋阴要分清。中医里的热气上火大体可分为几种,分别是虚火、实火、心火、肝火、肺热,这五种热气按其症状表现的不同又各有不同的“凉茶”可去火。
虚火时可服“六味汤”(即六味地黄丸的配方,也可到药店买六味地黄丸的中成药丸服用)来滋阴降火,其症状一般为眼睛干燥,咽疼,腰酸腿疼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家推荐的“去火”食物:
牛奶,很多人认为夏季喝牛奶会加重“上火”,引起烦躁,其实,夏饮牛奶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去肝火。中医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去火”功效,而且牛奶中含有多达70%%左右的水分,还能补充夏季人体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牛奶冻成冰块食用,否则很多营养成分都将被破坏。
草莓,草莓不但好吃,还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它有“去火”功效,能清暑、解热、除烦。
西瓜,西瓜性凉,吃了不会引起“上火”、心烦,而且含有丰富钾盐,能弥补人体大量造成的体内钾盐缺乏。但注意西瓜放入冰箱不要超过3个小时。
大豆,大豆在滋阴、“去火”的同时还能补充因为高温而被大量消耗的蛋白质。
西红柿,尽管一年四季都可见,但西红柿在夏季最多,最甜,营养也最丰富。它同样可以清热解毒、平肝“去火”。
很简单,这个很容易治疗的,用民间的五毒蛇的蛇油经常擦就行了,那蛇油是天然的,可以吃。
什么病呀这么老火?
胖大舌可能是心火上炎,建议吃点凉血的中药
去看口腔医生,很严重的,早点接受治疗吧。
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