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 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 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皇储到新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枪杀)
历史背景: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根本原因: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3.具体原因:形成了两大军师集团。形成后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
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历史背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