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工作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拿起啥做啥学啥,感觉西方科学太实用了。随着工作了解越来越深刻,创造需要的面越来越宽,需要深刻的知识理解,方法论,科学,实验都仿佛进入了封闭循环,很难创新,每次新的创新点,都不是因为知识不熟练,而是认识层次不够!所以对于辩证哲学理解就越来越深,突破往往源自于此。所以,对于中国文化认识就深刻了,越来越觉得觉得中国古人好伟大。我举个例子,为什么中国现代人写不出如古人一样的优秀作品?我从2014年开始读诗词前年开始写诗词,真的伤透了脑筋。突然最近领悟了,因为古人学知识,先从典故历史来龙去脉学起,然后学技法,因此,他们的诗词内容技法融为一体。现代人是先从写法技能学起,我看那些作家,每天疯狂写,就看不出思想内容,真心没什么看头。所以古人的教育方法真心高瞻远瞩
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一个体现是,汉字的偏旁系统。偏旁系统对初学汉语的人,甚至对于汉语水平不低的人都是及其友好的。比如上述的霜雪云霞,雷电霹雹,八个字在繁体中全都是“雨”字头。对应英文:霜frost,雪snow,云cloud,雷电霹雳thunder,冰雹hail。每个字也不是凭空来的,比如“雹”字,会令人想到天像雨一样地下着“包”(包有疙瘩的意思)。而云则就是天上的云的形状。是不是觉得一对比,英文字面上美感尽失,而且看起来根本没有关系。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照射而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把宝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用此典意在说明此处为宝地。“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唯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说明其尊重和重视人才。王勃所用典故是为了说明“洪府”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处。
唐诗宋词和王勃、苏轼的文章以及曹植的《洛神赋》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感觉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回环诗。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整首七言诗只有这几个字,形成了一个循环,并讲述了一个故事。生动形象。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