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2024-12-31 23:19:0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为什么大佬们身负重担、多角在身,却能面面俱到、如鱼得水;而我们废寝忘食,却依然连份内的事情,也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为什么牛人们明明没有大量时间读书,却能博闻强识、语出惊人;而我们一门深入、苦心钻研,却收效甚微、难觅洞见?为什么高手们闲庭信步,却可以蛇打七寸,一招毙命;而我们殚精竭虑、竭尽所能,也未必修成正果、苦尽甘来?

今天笔者想跟你聊聊普通人怎样才能成为专家牛人?

emmm,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叫做专家吗?

专家是指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专家或者伪专家,他们为我们不断更迭新知识。只要有心,我们甚至能收集到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学习方法。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不同领域书出版;一个专业领域,每天近1000篇微信推文产生;近30年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

在这个数据流下,好像、似乎、应该、我们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不难吧?

那么怎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有人说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1.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

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简单来说:在某一行业10年的人听起来很有经验吧?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

2.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或许《伤仲永》的故事不能让你感受太多,小李子莱昂纳多用了22年的时间,才拿到奥斯卡;在高脑力活动国际象棋中,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有天赋专业

看看周围的大多数人,他们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有的甚至有10年工作经验。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距离成为领域专家彷佛却越来越远。

大部分人不能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不能像大卫奥格威一样设计广告,不能像张国荣一样演戏/唱歌,不能像科比一样打球,不能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科比

“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小野二郎

更残酷的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也许他们永远也无法达到或者接近伟大的水平。

纪录片《寿司之神》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非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连10小时都不到。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呢?

1、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2、离开舒适区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足球来说,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因为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

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

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3、牺牲短期利益

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

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很多人把精进某种技能当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顺便学习一些掌握一些经验、技能。

但是如果想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成为顶尖专家,你需要在某些时候,把掌握技能当做工作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附加品。

4、大量重复性训练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在实战中,我们是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项工作——比如,如果你是市场人员,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检查策略、沟通乙方、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

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

单纯的实战其实并不能持续地提高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一个足球运动员每天都在参加比赛。

相反,足球运动员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和参加比赛毫无关系,比如一个球员可能会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练习40米外的右脚任意球;另一个球员可能整周只是在做小腿力量的训练。

如果所有运动员每次的训练内容就是各种比赛,就无法持续而迅速地提高能力。

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联系并最终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而不是只去实战。

5、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结语

为什么通往杰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比如使用刻意练习),但是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

因为上面讲到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使用刻意练习,就意味着你经常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无法轻松地读书,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

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

但是一旦你长时间至少在一个领域进行了刻意练习,你最终取得的成果将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包括:

碾压并且秒杀你的大部分同行;

远超同龄人的远见卓识;

不断接近的伟大成就……

你学到了吗?

回答2:

回答3:

使自己变为行业的专家,成为自己不可撼动的核心竞争力。作家杨大侠杨科分析,聚焦自我才是能力。

回答4:

一定得有坚持下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