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让人们养成了一个读书得习惯:使用时读书
什么是使用时读书呢?
就是指只有当你需要那一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就去读书,极力的吸收书本中的知识。而这种方式确实是读有所得的方法之一。
那么如何读书才能读有所得呢?
1、带着目的性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方式适合用在学习当中,每当遇到想要学习的东西就去记录下来,将其记录在小本本与自己的记忆里面,而且要时常的回顾运用。
2、带着兴趣去读书。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就是说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感兴趣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的,这样会是的自己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也会对自己的精神给予一定的养分。
3、带着情感去读书。这个及时说去读一些适合目前自己的情绪的书籍,这样的书籍最好是乐观积极的,可以对自己的心境给予一定帮助的书籍。
4、带着使用的想法去读书。这个很多人说是不好的读书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读书方式可以让阅读者更大限度的吸收到想要的知识,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也可以马上读有所得。
最后:
读书,是认识世界,开阔眼界的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最易得的方式。阅读面一定要广,要不断扩大。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不断进步,终生学习。大学毕业后仍要学习。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无止境的。人生应有意义,有价值。要学会自主学习。读书和没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会不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有人问,我的演讲受欢迎其中有什么奥秘?我想,除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红心,注意加强针对性之外,那就是我能够博览群书。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清贫的生活中挤出钱来买书。家中虽然没有万贯家产,却有万卷图书。我从小就爱读书,那些图文并茂的艺术珍品对陶冶我的心灵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话是有道理的。读书可以使人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我小时候生活在旧社会。经常为生活所迫,中途辍学。14岁到工厂学徒,17岁到农场去开荒,但学习并没有中断。即使在卖报、卖纸烟的闲暇时间,也还是抓空儿看书。像《我的童年》《一个苦儿努力记》就是在失学的境遇中读完的。身临其境,有更为深切的感受与体会。后来参军,上大学,教学,几十年如一日,像牛那样吃草,像海绵那样吸水,然后把心血和汗水贡献出来,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生无有它癖,唯有书籍为友。同志们觉得我演讲、写作还有可听可看的地方,jint速读记忆专家建议,除了深入现实生活这个重要因素之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那么,我是怎样读书的呢?
首先,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中国古典文学专业进行了专门的、系统的学习。在我较为丰富的藏书中,凡属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我都尽量浏览,重要的章节就认真研究,有的作了笔记。这还不够,为了研究某一个问题,还专门从图书馆借来有关书籍,或到阅览室去阅读,不搞清楚决不罢休。这样,我的书就不是“死书”而是“活书”——因为我大都翻过,甚至有的是看过之后认为很好才买来备用的。当我研究一个什么问题、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随手翻阅。有的同志常常强调工作忙,或者认为只要买了书,就放心了,心想:“用的时候再说。”其实这种买书不看的习惯是很不好的,必然使书籍成为“死书”,发挥不了作用。
博览群书虽为博览,但也应该有个大致的范围与目的才会学以致用。例如,我的基本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但我的阅读范围却较为广泛,可以说,古今中外,政治历史,文学艺术。趣闻杂感,无所不看,无所不记。有人称我为“杂家”,细想起来,这个“杂”字倒很必要,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色彩的万花筒,你不杂,便不能体会社会本来的色彩与本质,很容易成为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书呆子。当然“杂”是为了“专”,二者相辅相成。
读书还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特别是从事写作的同志,引用知识需要准确,发表感想需要深刻。平时作一些摘录或杂感式的笔记大有好处,这些自己独有的知识积累,有如海滨拾贝,深海探珠,即使一时闲置,也是珠宝成串,一旦派上用处,就会别有滋味。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家都爱读书的人,那就让我们省点烟酒钱多买几本书,省点消遣时间来博览群书吧。学习没有止境,读书也可以说是终生之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