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医术。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
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扩展资料:
岐黄之术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内容不仅涉及医学,还包括哲学、天文、地理等,全面阐述了人体构造及其运行规律,以期最大限度地说明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因此,后世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也不仅仅限于医药学者,这也让《黄帝内经》获得了“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美誉。而每一个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的人,都不应忘记对这部著作贡献最大的岐伯。
岐黄之术又称岐黄医术,出自《黄帝内经》。
岐黄之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这部古典医籍为什么叫《内经》呢?因为古人往往把具有一定法则,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书籍,称作“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三字经》等等。至于“内”,则是与“外”的相对之称,古时也有《黄帝外经》的记载,只是后来佚亡了。这和《韩诗外传》、《韩诗内传》、《庄子》的“内篇”、“外篇”等命名的意义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深义。《内经》加上黄帝的名字,也是崇本溯源之意,旨在说明我国的医学文化渊源甚早,并非实指是黄帝留下的著作,或黄帝时代就有的著作。事实上,《黄帝内经》是战国以后的作品,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而且既不是成于一个时代,亦不是出自某一人的手笔,而是集体的成果。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都有引篇。素作质(即物质)解,问即问题,《素问》就是研究人这个物质体的生理病理问题的意思。《灵枢》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针刺法的,因此亦称为“针经”。灵是灵验,枢是机要、枢纽之意,“灵枢”的主要涵义就是必须掌握针刺法的枢机要领才能灵验。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 “岐黄之术”、“岐黄之道” 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 “岐黄家” 指中医生、中医学家; “岐黄书”指中医书; “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岐黄”之“黄”指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岐”指岐伯,黄帝之臣,上古名医。相传黄帝曾与岐伯讨论医术,《黄帝内经》中就有岐伯和黄帝的论医之语。因此历代视岐伯和黄帝为中医之祖,“岐黄”就成为中华医术的代称。“岐黄”旧也写作“歧黄”,今以“岐黄”为规范。在古籍中,除了山名“岐山”,“岐”“歧”二字常通用。在现代汉语中,二者有了明确分工:“歧”作为形容词表示分叉或不一致,如:歧途、歧路、分歧、歧视;“岐”作名词(山名、姓氏)用,如:岐山、岐伯、岐黄之术。
歧黄之术 “歧”指的是和黄帝同时代的黄帝的医官歧伯,而“黄”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黄帝。
中国早期著名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 素问》即是以黄帝与歧伯的问答对话展开的语录体著作。后将歧黄之 术作为中医的代称。
作为中医代称的还有青囊杏林 悬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