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信任。
线圈中的电流I总共产生磁链Ψ,穿过w匝的线圈。如果认为线圈内的磁场是均匀的,其磁感应强度为B=μIwk,k为与线圈的形状、尺寸有关的系数。该线圈的电感为L=Ψ/I=wΦ/I=wBS/I=μIw^2kS/I=μkSw^2,S为线圈的横截面积。
对于一个给定的电感线圈,其线圈的形状、尺寸,导线的线径、匝数,以及磁芯等都是确定了的。其电感量的值就只与磁芯的磁导率μ有关了。对于所述的电感元件,磁芯应该是铁氧体之类的材料,其B-H磁化曲线不是线性的,在磁化的磁场强度H较小时,曲线的斜率较大,即μ较高,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强,斜率减小,μ值下降,及至磁感应强度B进入饱和区域,μ的相对值甚至接近于1。
而对线圈的磁化的磁场强度H是正比于Iw的,所以随着测试的电流的升高,测得的电感量就下降了。电感量因此也与电流的频率、波形有关系了,这都是因为磁性材料的非线性引起的,其非线性的形状、程度不同,影响的结果也不同了。所以如果电感元件可以工作在比较大的电流范围的话,应该标示出在不同的电流、频率等的情况下的电感值各是多少。
您的第一个例子,一个标出了电流值,一个没有,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得到同样的电感值,其实它们的性能是不同的。
上面是2009-8-11 17:23的回答。
这种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电感,其电感量不具有确定的值,随着流过的电流而改变,称为非线性电感。在电流非常大,高度饱和时,磁性材料就不起作用了,相对磁导率为1,其电感量与没有磁芯(即空心)的一样。具有磁性材料的电感,严格说,应该是L=△Ψ/△I=△μkSw^2,△μ为B-H曲线的斜率。
以上是2009-8-13 04:19的回答。
再补充与修正一下。
1.上面最后一行:L=△Ψ/△I=△μkSw^2,△μ为B-H曲线的斜率。应该为L=△Ψ/△I=μ△kSw^2,μ△为B-H曲线的斜率。
2.在有直流电流和交流电流同时流过磁性材料的电感,发生反复磁化时,直流I0对应有H0和B0,在电流增加到I0+0.5Iac时(0.5Iac比I0小得多),H0增加到H0+0.5△H,B值增加到Bp,为磁化曲线上的点P;当交流电流降到I0-0.5Iac时,H降到H0-0.5△H,B由Bp降低△B,到点Q,但点Q不会落在基本磁化曲线上,要高一些;点P到Q形成一个小的回线,称为局部磁滞回线,把PQ连线的斜率称为增量磁导率,μ△=△B/△H;当△H→0时,为微分磁导率μdif=dB/dH。该斜率要比点P处的磁化曲线的斜率要小,就是电感量要比只有交流磁化时(从-I0到+I0)的小。总之,都是非线性电感,电感量与I0和Iac的值有关,因为磁化曲线上的不同点的磁导率不是一个常数。
理论上电感量是不随电流变化的.2的电感要求更具体,也就是在电流16A时电感不饱和且电感量达到要求.在电流加大到一定程度后,其产生的磁场强度超出了磁性材料的线性范围,电-磁-电的转换就削弱了,指标上看就是电感减小了.如果饱和了,电流的变化将不再引起磁场强度的变化,此时电感量就趋近于0了.
电感的量和电流没关系的,电抗和频率由关系,相同的电感,频率越高,就越接近断路
电感量和电流没有关系
线圈中的电流I总共产生磁链Ψ,穿过w匝的线圈。如果认为线圈内的磁场是均匀的,其磁感应强度为B=μIwk,k为与线圈的形状、尺寸有关的系数。该线圈的电感为L=Ψ/I=wΦ/I=wBS/I=μIw^2kS/I=μkSw^2,S为线圈的横截面积。
对于一个给定的电感线圈,其线圈的形状、尺寸,导线的线径、匝数,以及磁芯等都是确定了的。其电感量的值就只与磁芯的磁导率μ有关了。对于所述的电感元件,磁芯应该是铁氧体之类的材料,其B-H磁化曲线不是线性的,在磁化的磁场强度H较小时,曲线的斜率较大,即μ较高,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强,斜率减小,μ值下降,及至磁感应强度B进入饱和区域,μ的相对值甚至接近于1。
而对线圈的磁化的磁场强度H是正比于Iw的,所以随着测试的电流的升高,测得的电感量就下降了。电感量因此也与电流的频率、波形有关系了,这都是因为磁性材料的非线性引起的,其非线性的形状、程度不同,影响的结果也不同了。所以如果电感元件可以工作在比较大的电流范围的话,应该标示出在不同的电流、频率等的情况下的电感值各是多少。
您的第一个例子,一个标出了电流值,一个没有,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得到同样的电感值,其实它们的性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