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知识

2024-12-22 18:53:5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是薛泉宏微生物学课的精品课堂网站:里面有课件等资料,但没有教材,遗憾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wsw/index.htm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有关本科程的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科的先头学科,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学科领域之一。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因此,它既是高等农业院校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技术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微生物、农、植、园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微生物研究操作技术和生产工程技能。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基础,故应该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据现代微生物学学科发展速度,本课程至少要保证60学时,考核方式除微生物基础知识的考试考查外,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与技能进行实际考查。
2、本大纲的使用专业和学时数
讲授内容及要求(授课学时56、各专业可适当选择,实验课学时24、总学时80)

表1 讲述内容及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讲述内容 学时数 备注
一 绪论 2
二 微生物形态学及代表分类 16
三 微生物营养、呼吸、生长及生态系 14
四 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4
五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6
六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4
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6
八 应用微生物 4
九 微生物实验(内容附后) 24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科的先头学科,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学科领域之一,它既是高等农业院校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技术课。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基础,该课程是微生物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也是该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发酵微生物》、《微生物遗传》、《酶工程》、《发酵工程》、《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微生物学》课程以课堂教授为主,同时结合电化手段如多媒体显微动画演示、幻灯片、教学挂图等进行辅助教学。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印证和微生物操作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对直观理解课堂教授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5、主要参考书目
薛泉宏主编的《微生物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程丽娟、薛泉宏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等。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说明(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1、目的 启迪学生为国争光,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为科学发展做出奉献。
2、内容 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微生物学分科;本课程的任务;微生物学发展史与发展趋势。
3、方法 放录相(微生物学发展史)。重点讲授;我国祖先对微生物学的贡献和现代微生物学发展趋势。
4、学时 2学时。
二、微生物形态学及代表类群
1、目的 掌握原核、真核,与非细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各类微生物主要区别,了解微生物分类原则、系统。该章为本门课程的重点。
2、内容
(1)原核微生物
a、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b、细菌形态大小;细胞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内含物;原生质;细菌运动;繁殖;个体与群体形态等。
c、放线菌 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代表属种。
d、兰细菌和其它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体,衣原体,枝原体和类菌质体(可自学)。
e、细菌分类系统(可自学)。
(2)真核微生物-真菌
a、真菌的细胞结构
b、霉菌 形态特征;菌丝变态、菌丝组织体;繁殖(无性和有性繁殖、无性与有性孢子)农业上常见霉菌。
c、酵母 形态特征;繁殖;常见酵母属种。
d、大型食用与药用真菌 形态特征与生活史;常见食用与药用真菌简介。
e、真菌分类系统(可自学)。
(3)非细胞生物-病毒
a、病毒 形态、大小与结构;类别与分类(昆虫病毒、植物病毒、分类与命名原则)
b、噬菌体 形态结构;烈性和温和噬菌体的侵染过程;溶原现象。
c、一步生长曲线。
d、类病毒(自学)。
3、方法 重点讲授,辅课堂讨论(着重各类微生物的区别)。
4、学时 16学时。
三、微生物营养、呼吸、生长和生态系
1、目的 学习微生物生理基础知识,微生物营养类型;微生物呼吸与能量代谢;微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微生物培养基配制原则和方法等,从而掌握微生物工作的基本原理。该章为本门课程的重点。
2、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
a、细胞的化学组成
b、营养源及其生理作用
c、营养物质的吸收
d、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e、培养基(制备原则与方法原理、类型)
(2)呼吸与生长
a、能量代谢 (ATP的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ATP的利用效率)
b、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与发酵)
c、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好气性微生物、嫌气性微生物和兼性厌气性微生物)
d、生长 (群体生长,生物量,生长曲线,世代时间和连续培养)
e、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生态系
土壤-微生物生态系;植物-微生物生态系;微生物与微生物的关系;空气和水域微生物生态系;
3、方法 重点讲授:营养类型、呼吸与能量代谢;辅以课堂讨论 (培养基制备与环境条件,灭菌与消毒方法)
4、学时 14学时。
四、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目的 简略了解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相互关系;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2、内容
a、 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相互关系
b、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c、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3、学时 4学时。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
1、目的 简略介绍微生物遗传变异及有关遗传学概念以使学生深入学习及提高打基础。掌握基因突变现象和原因,菌种保藏的原理及常用方法。
2、内容
a、突变和诱变育种;b、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c、菌种退化、复化和保藏
3、学时 6学时。
六、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1、目的 介绍微生物通用分类单元以及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介绍微生物的经典分类及现代分类方法,并辅助介绍血清学反应有关内容。
2、内容
a、微生物通用分类单元
b、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c、微生物的经典分类及现代分类方法
e、传染与免疫及血清学反应特征
3、学时 4学时。
七、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1、目的 着重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积极作用;植物残体的微生物转化过程,了解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性。
2、内容
(1)植物残体的约略分析
(2)自然界碳素的生物循环
a、不含氮有机物的有氧降解
b、酒精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甲烷发酵及其主要微生物
c、纤维素与果胶物质分解
(3)自然界的氮素生物循环
a、含氮有机物的氨化作用b、硝化作用c、硝酸还原与脱氮作用d、生物固氮作用
3、方法:自学为主,重点讲授:辅以答疑。
4、学时 6学时(讲授4学时,讨论与答疑2学时)。
八、应用微生物
1、目的 学习食用菌与微生物农药的生产过程,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微生物工作操作技术与能力。
2、内容
(1)食用菌生产
(2)微生物农药生产使用
(3)沼气发酵
3、方法 自学为主,辅以讨论答疑,配合放录相(凤尾菇栽培等)
4、学时 4学时

九、实验安排
本课程的实验,包括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印证和微生物操作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后者为重点。因而在实验安排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要以培养微生物工作的基本修养,建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熟悉显微镜使用原理和方法并具有初步的微生物工作和生产技能为主要目的。
实验一 3学时
1、显微镜使用 (放录相)
2、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
3、环境中微生物检测 (由结果中分辨真,细,放,各类微生物菌落)
实验报告:要求绘出细菌形态图
实验二 3学时
1、细菌运动性观察(电视)
2、无菌操作演示(试管斜面接种)
3、细菌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报告;绘出细菌形态图并注明染色结果
实验三 3学时
1、荚膜与鞭毛观察(电视)
2、芽孢与伴孢晶体染色(要求无菌操作)
实验报告:绘出芽孢与伴孢晶体显微镜视野图
实验四 3学时
1、昆虫病毒多角体观察(电视)
2、放线菌形态观察(菌落与制片观察)
3、真菌形态观察(菌落与制片观察)
实验报告:绘出显微镜观察视野图
实验五 3学时
1、显微镜直接测数
2、细菌大小测定
实验报告:列出实验测定结果
实验六 3学时
1、培养基制备
2、灭菌与消毒
为分离培养准备条件
实验七 3学时
1、细菌培养技术(录相)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纯化(含测数)
3、拮抗试验或抗生素抑菌测验
实验报告:写出试验结果并辨认各类微生物菌落形态
实验八 3学时
1、酒精发酵
2、乳酸发酵
实验报告:写出发酵原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注:以上实验据各专业可以调整。

回答2: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科的先头学科,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学科领域之一。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因此,它既是高等农业院校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技术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微生物、农、植、园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微生物研究操作技术和生产工程技能。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基础,故应该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据现代微生物学学科发展速度,本课程至少要保证60学时,考核方式除微生物基础知识的考试考查外,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与技能进行实际考查。
2、本大纲的使用专业和学时数
讲授内容及要求(授课学时56、各专业可适当选择,实验课学时24、总学时80)

表1 讲述内容及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讲述内容 学时数 备注
一 绪论 2
二 微生物形态学及代表分类 16
三 微生物营养、呼吸、生长及生态系 14
四 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4
五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6
六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4
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6
八 应用微生物 4
九 微生物实验(内容附后) 24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科的先头学科,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学科领域之一,它既是高等农业院校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技术课。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基础,该课程是微生物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也是该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发酵微生物》、《微生物遗传》、《酶工程》、《发酵工程》、《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微生物学》课程以课堂教授为主,同时结合电化手段如多媒体显微动画演示、幻灯片、教学挂图等进行辅助教学。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印证和微生物操作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对直观理解课堂教授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5、主要参考书目
薛泉宏主编的《微生物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程丽娟、薛泉宏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等。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说明(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1、目的 启迪学生为国争光,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为科学发展做出奉献。
2、内容 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微生物学分科;本课程的任务;微生物学发展史与发展趋势。
3、方法 放录相(微生物学发展史)。重点讲授;我国祖先对微生物学的贡献和现代微生物学发展趋势。
4、学时 2学时。
二、微生物形态学及代表类群
1、目的 掌握原核、真核,与非细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各类微生物主要区别,了解微生物分类原则、系统。该章为本门课程的重点。
2、内容
(1)原核微生物
a、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b、细菌形态大小;细胞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内含物;原生质;细菌运动;繁殖;个体与群体形态等。
c、放线菌 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代表属种。
d、兰细菌和其它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体,衣原体,枝原体和类菌质体(可自学)。
e、细菌分类系统(可自学)。
(2)真核微生物-真菌
a、真菌的细胞结构
b、霉菌 形态特征;菌丝变态、菌丝组织体;繁殖(无性和有性繁殖、无性与有性孢子)农业上常见霉菌。
c、酵母 形态特征;繁殖;常见酵母属种。
d、大型食用与药用真菌 形态特征与生活史;常见食用与药用真菌简介。
e、真菌分类系统(可自学)。
(3)非细胞生物-病毒
a、病毒 形态、大小与结构;类别与分类(昆虫病毒、植物病毒、分类与命名原则)
b、噬菌体 形态结构;烈性和温和噬菌体的侵染过程;溶原现象。
c、一步生长曲线。
d、类病毒(自学)。
3、方法 重点讲授,辅课堂讨论(着重各类微生物的区别)。
4、学时 16学时。
三、微生物营养、呼吸、生长和生态系
1、目的 学习微生物生理基础知识,微生物营养类型;微生物呼吸与能量代谢;微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微生物培养基配制原则和方法等,从而掌握微生物工作的基本原理。该章为本门课程的重点。
2、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
a、细胞的化学组成
b、营养源及其生理作用
c、营养物质的吸收
d、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e、培养基(制备原则与方法原理、类型)
(2)呼吸与生长
a、能量代谢 (ATP的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ATP的利用效率)
b、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与发酵)
c、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好气性微生物、嫌气性微生物和兼性厌气性微生物)
d、生长 (群体生长,生物量,生长曲线,世代时间和连续培养)
e、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生态系
土壤-微生物生态系;植物-微生物生态系;微生物与微生物的关系;空气和水域微生物生态系;
3、方法 重点讲授:营养类型、呼吸与能量代谢;辅以课堂讨论 (培养基制备与环境条件,灭菌与消毒方法)
4、学时 14学时。
四、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目的 简略了解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相互关系;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2、内容
a、 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相互关系
b、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c、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3、学时 4学时。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
1、目的 简略介绍微生物遗传变异及有关遗传学概念以使学生深入学习及提高打基础。掌握基因突变现象和原因,菌种保藏的原理及常用方法。
2、内容
a、突变和诱变育种;b、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c、菌种退化、复化和保藏
3、学时 6学时。
六、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1、目的 介绍微生物通用分类单元以及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介绍微生物的经典分类及现代分类方法,并辅助介绍血清学反应有关内容。
2、内容
a、微生物通用分类单元
b、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c、微生物的经典分类及现代分类方法
e、传染与免疫及血清学反应特征
3、学时 4学时。
七、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1、目的 着重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积极作用;植物残体的微生物转化过程,了解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性。
2、内容
(1)植物残体的约略分析
(2)自然界碳素的生物循环
a、不含氮有机物的有氧降解
b、酒精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甲烷发酵及其主要微生物
c、纤维素与果胶物质分解
(3)自然界的氮素生物循环
a、含氮有机物的氨化作用b、硝化作用c、硝酸还原与脱氮作用d、生物固氮作用
3、方法:自学为主,重点讲授:辅以答疑。
4、学时 6学时(讲授4学时,讨论与答疑2学时)。
八、应用微生物
1、目的 学习食用菌与微生物农药的生产过程,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微生物工作操作技术与能力。
2、内容
(1)食用菌生产
(2)微生物农药生产使用
(3)沼气发酵
3、方法 自学为主,辅以讨论答疑,配合放录相(凤尾菇栽培等)
4、学时 4学时

九、实验安排
本课程的实验,包括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印证和微生物操作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后者为重点。因而在实验安排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要以培养微生物工作的基本修养,建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熟悉显微镜使用原理和方法并具有初步的微生物工作和生产技能为主要目的。
实验一 3学时
1、显微镜使用 (放录相)
2、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
3、环境中微生物检测 (由结果中分辨真,细,放,各类微生物菌落)
实验报告:要求绘出细菌形态图
实验二 3学时
1、细菌运动性观察(电视)
2、无菌操作演示(试管斜面接种)
3、细菌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报告;绘出细菌形态图并注明染色结果
实验三 3学时
1、荚膜与鞭毛观察(电视)
2、芽孢与伴孢晶体染色(要求无菌操作)
实验报告:绘出芽孢与伴孢晶体显微镜视野图
实验四 3学时
1、昆虫病毒多角体观察(电视)
2、放线菌形态观察(菌落与制片观察)
3、真菌形态观察(菌落与制片观察)
实验报告:绘出显微镜观察视野图
实验五 3学时
1、显微镜直接测数
2、细菌大小测定
实验报告:列出实验测定结果
实验六 3学时
1、培养基制备
2、灭菌与消毒
为分离培养准备条件
实验七 3学时
1、细菌培养技术(录相)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纯化(含测数)
3、拮抗试验或抗生素抑菌测验
实验报告:写出试验结果并辨认各类微生物菌落形态
实验八 3学时
1、酒精发酵
2、乳酸发酵
实验报告:写出发酵原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注:以上实验据各专业可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