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农尝百草。历经千辛万苦,亲身尝药草,奠定中医学基础。
2、中国华西村的重新改建。通过一次次大胆的实践,终于建成中国有名的富裕村。
3、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达尔文不顾教会的压迫,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终于证明了生物是进化而来,而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
4、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为了让中国水稻能提高产量,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平经过无数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培育杂交水稻,终于成功。
5、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李时珍觉得前人医书有很多错误的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决心自己走遍大江南北重新书写一本医书,造福人民。
扩展资料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 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
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践
1、富兰克林避雷针的设想(实践需要勇气)
美国18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以其发明避雷针等电学成就而被称为“电学之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雷电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富兰克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他决心把天空的雷电引下来。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他将一块大的丝绸手帕扎到杉木条十字支架上,做成一个风筝。风筝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丝,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麻绳下端系丝绸带,绸带上挂了一把铜钥匙。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中,闪电在风筝上闪烁。
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突然,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天电”被引下来了。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集了“天电”去做试验,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
从此,人们认识了闪电的本质就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富兰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并且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实用的避雷针。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扬他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2、王清任著成《医林改错》(修正理论错误需要实践)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心得之作是《医林改错》。
书中既有他从事解剖实践和医事活动的笔记式记录,又有他临床实践和诊疗经验的病案式总结,还有他谈医论道和评古说今的书评式叙述,凝结了作者一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心得,他在一些领域里把祖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在研究《黄帝内经》时,发现书中错误不少。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所以,他决心修正其中关于人体结构的部分。
但是没有解剖用的尸体却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当时,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
王清任修正了《黄帝内经》中的有关错误,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并附上了25幅人体结构图。
3、托尔斯泰亲自去战场考察,创造了《战争与和平》长篇巨著(实践是创造之源)
《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
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 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
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 写得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先人的遗迹。
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
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李时珍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5、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
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
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科学的真理来源于实践)
16世纪的时候,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发现真理,而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
一天上课的时候,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
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
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很快,人们看见铁球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落到了地上。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而不是一些书本上凭空想像的理论。
扩展资料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
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实验铸就了他的成功,他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他是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
2.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们却毫不气馁,仍然一次又一次的动手,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用实践证明了自己,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随“贝格尔”号考察船环球考察,他环游海外,研究生物遗骸、记录了50万字的珍贵资料,最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进化论。
4.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走近一看,原来纸片上都写着美妙的词语、生动的比喻,有用的资料。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是为了在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都能记诵。外出时他也在衣袋里装着不少纸片。他这样刻苦学习,积累资料,终于写出了《热爱生命》、《铁蹄》、《海浪》等引人入胜的作品。
5.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扩展资料: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造之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正理论错误需要实践,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实践是切实履行。
参考资料:实践是成功的基础-百度百科
1.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天电”被引下来了。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集了“天电”去做试验,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
2.神农尝百草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3.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觉得前人医书有很多错误的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决心自己走遍大江南北重新书写一本医书,造福人民。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5.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
一、挑战亚里士多德(科学的真理来源于实践)
16世纪的时候,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发现真理,而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
一天上课的时候,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
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
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很快,人们看见铁球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落到了地上。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而不是一些书本上凭空想像的理论。
二、经典的创作(实践是创造之源)
《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
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 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
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 写得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三、王清任著成《医林改错》(修正理论错误需要实践)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心得之作是《医林改错》。书中既有他从事解剖实践和医事活动的笔记式记录,又有他临床实践和诊疗经验的病案式总结,还有他谈医论道和评古说今的书评式叙述,凝结了作者一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心得,他在一些领域里把祖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在研究《黄帝内经》时,发现书中错误不少。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所以,他决心修正其中关于人体结构的部分。但是没有解剖用的尸体却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当时,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
王清任修正了《黄帝内经》中的有关错误,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并附上了25幅人体结构图。
四、李时珍和曼陀罗(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
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五、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
(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
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
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