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说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中的模板说
2024-12-03 22:59:5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模板说
这个模型最早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例如,当我们看一个字母A,视网膜接收的信息便传到大脑,刺激信息在脑中得到相应的编码,并与记忆中贮存的各式各样的模板进行比较;通过决策过程判定它与模板A有最佳的匹配,于是字母A就得到识别;而且我们还可以知道,它是英文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字母,或是考试得到的最好的分数等等。由此可见,模式识别是一个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模板说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刺激与模板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这种形式的匹配被称为模板式匹配。但是,在这个模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例如,对刺激的加工是从局部特征还是从总体特征开始的?模板的编码形式是怎样的?这后一个问题对模板说显得格外重要。应当设想,刺激和模板要能进行比较,两者的编码应是类似的。如果当前作用于感官的外部刺激在人脑中表征为具体的感性形象,那么模板是否也应具有表象的形式呢?在一些著述中,确实有这种暗示,但许多人回避这个问题,而只笼统地称两者为信息。此外,刺激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的比较是同时进行的(平行加工),还是一个个相继进行的(系列加工)呢?上述这些问题都涉及上一节所说的一般知觉过程以及知识表征,在目前还没有解决。它们在其他的模式识别模型中也是存在的,模板说的框架倒是可以容纳一些不同的看法。
对于前面所述的模板说的内容,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补充和修正。首先,按照模板说的基本观点,为了识别某个特定的模式,必须事先在记忆中贮存与之对应的模板。如果该模式在外形、大小或方位等某一方面有所变化,那么每一个变化了的模式都要有与之对应的特定模板,否则就不能得到识别或发生错误的识别(参看图2—8)。在这种情况下,要得到正确识别,就需要在人的记忆中贮存不可计数的模板,从而极大地增加记忆的负担。这与人在模式识别中表现出的高度灵活性是不一致的,人可以毫无困难地识别用不同字体写出的同一个字母,甚至其大小和方位也可不同。因此,有人给模板匹配模型增加了一个预加工(Preprocessln8)过程,即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L 5ndsay and Norman,1977)。这样就可大大减少模板数量。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困难。如果事先不知道待识别的模式是什么,那么依据什么来调整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位呢?在这个方面,刺激的上下文可以起重要的作用。通常刺激总是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这种上下文能够提示一个刺激的合适的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应该是怎样的,从而使预加工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这就涉及到自上而下加工的问题。总的来看,前面所说的模板匹配模型是一种自下而上加工的模型。我们已经知道,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Lindsay和Norman(1977)将自上而下加工加进模板匹配模型,并且同时附加了预加工过程,见图2—9。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模板匹配模型。图的左侧表明自下而上加工,图的右侧表明自上而下加工。关于这个模型,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就视觉而言,视觉系统中一些感受细胞组成的专门觉察某个刺激(字母)的觉察器被看作模板;其二,认为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当然,对这两点存在不同的看法。除去某些细节不计,经过这样的补充和修正,模板说确实得到一些改善 模板说的基本观点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Phillips(1974) 是可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的。此外,模板说还在机器的模式识别中得到实际应用。现在许多国家应用模板技术来制作一些特殊的数字,用于支票的银行帐户、信用卡、提款卡等的编号。计算机可以成功地作出识别。超级市场的商品价格可以用线条的宽度、位置及空间间隔进行编码,构成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板匹配而由计算机读出。这种技术现在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模板说虽然可以解释人的某些模式识别,但它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依照模板说的观点,人必须事先存贮相应的模板,才能识别一个模式。即使附加了预加工过程,这些模板的数量仍然是巨大的。这不仅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使模式识别缺少灵活性,显得十分呆板。模板说难以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这类常见的事实。现在,心理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但是,模板和模板匹配也不应受到完全的否定。作为人的模式识别过程的一个方面或环节,模板让被试判断两个先后呈现的棋局模式的异同,两个模式在呈现时的空间关系有两种情况:(1)重叠,第二个模式出现在第一个模式的同一位置;(2)位移,第二个模式相对于第一个模式略作水平方向的位移。实验结果表明,当两个模式呈现的时间间隔在300ms以下时,重叠情况下的正确判断的百分数要高于位移情况下的,但在时间间隔为600ms时,实验结果出现相反的情况。这说明在视觉存贮的时间内,两个模式的空间重叠是有利于识别的,换句话说,模板匹配在模式识别中是起作用的。Warren(1974)所做的声音异同判断的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当两个声音刺激的持续时间严格匹配时,声音高低的异同判断的成绩要优于持续时间不一致的。我们在第一章的方法部分谈过的AA和Aa两对字母的实验也包括视觉模板的作用。这些实验结果都表明,模板说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作用的。在其他的模式识别模型中,还会出现类似模板匹配的机制。

回答2:

什么是小程序模板?都有哪些类型?

回答3:

最早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