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中的“性善论”可以学到为人的准则。“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坚持“性善论”,但是他并不是说人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说人性当中含有善良的种子。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说人性的善良表现在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且仁义礼智信也是人不用思考就拥有的。孟子说人们维持心善的方法就是自觉的去追求善,不自觉的去追求就会逐渐的丧失,也就是说人的善良也要靠后天去培养和教育,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人性的形成影响很大。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恶之心、没有辞让之心的人都是“非人也”。一个人有恻隐和羞恶之心说明这个人心怀仁义,一个人有辞让和是非之心说明这个人懂得礼节、智慧超群。人如果没有“仁义礼智信”,就不能称其为人,与禽兽无异。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受金钱和权势的诱惑,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不少道德下滑的现象。例如有的人为了获得巨额的利益,不惜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坑害民众,有的甚至是在食品中添加有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这就是缺乏诚信的表现,同时也没有丝毫的是非和敬畏之心。社会上出现的影响非常恶劣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引发了社会上新一轮的道德危机,这其中人们心中所缺乏的恻隐之心显而易见。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